多能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建模与优化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我国能源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 分布式供能系统简介 | 第13-15页 |
1.3 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1.3.1 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1.3.2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1.3.3 分布式供能系统的新发展 | 第18-19页 |
1.4 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多能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建模构想 | 第21-28页 |
2.1 能源互联网的定义及基本结构 | 第21-23页 |
2.2 多能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的概念 | 第23-24页 |
2.3 多能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建模优化构思 | 第24-27页 |
2.3.1 多能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基本架构 | 第24-25页 |
2.3.2 逐时优化原则 | 第25页 |
2.3.3 设备的恒定效率假设 | 第25-26页 |
2.3.4 最佳运行策略 | 第26-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多能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建模与优化 | 第28-47页 |
3.1 能源生产设备数学模型 | 第28-34页 |
3.1.1 以天然气为一次能源的生产设备 | 第28-30页 |
3.1.2 以可再生能源为一次能源的生产设备 | 第30-33页 |
3.1.3 能源生产设备通用模型 | 第33-34页 |
3.2 能源转换设备数学模型 | 第34-38页 |
3.2.1 热转换设备 | 第34-35页 |
3.2.2 制冷设备 | 第35-37页 |
3.2.3 能源转换设备通用模型 | 第37-38页 |
3.3 储能设备数学模型 | 第38-42页 |
3.3.1 蓄电装置 | 第39页 |
3.3.2 蓄热装置 | 第39页 |
3.3.3 蓄冷装置 | 第39-40页 |
3.3.4 储能设备通用模型 | 第40-42页 |
3.4 多能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多目标优化模型 | 第42-46页 |
3.4.1 多目标评价指标 | 第42-44页 |
3.4.2 约束条件 | 第44-45页 |
3.4.3 优化模型的算法 | 第45-4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多能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的案例分析 | 第47-68页 |
4.1 终端用能负荷分析 | 第47-58页 |
4.1.1 逐时冷热负荷 | 第47-52页 |
4.1.2 逐时电负荷 | 第52-57页 |
4.1.3 典型日逐时负荷分析 | 第57-58页 |
4.2 可再生能源获得性 | 第58-59页 |
4.3 能源价格和设备的技术经济参数 | 第59-62页 |
4.4 优化结果分析 | 第62-67页 |
4.4.1 最佳装机方案 | 第62页 |
4.4.2 供暖期最佳运行策略 | 第62-64页 |
4.4.3 供冷期最佳运行策略 | 第64-66页 |
4.4.4 经济性、能耗和碳排放分析 | 第66-6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五章 多能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68-76页 |
5.1 能源价格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5.2 可再生能源波动性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5.3 关键设备的影响 | 第70-73页 |
5.3.1 燃气轮机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5.3.2 储能设备的影响 | 第71-73页 |
5.4 电网连接方式的影响 | 第73-7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结论与建议 | 第76-79页 |
结论 | 第76-77页 |
建议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4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6页 |
附件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