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2 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17-20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17-18页 |
2.1.1 大气污染 | 第17页 |
2.1.2 大气污染治理 | 第17-18页 |
2.2 协同治理理论 | 第18-20页 |
2.2.1 协同治理 | 第18-19页 |
2.2.2 大气污染协同治理 | 第19-20页 |
第3章 协同视阈下廊坊市大气污染治理现状 | 第20-27页 |
3.1 廊坊市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现状 | 第20-24页 |
3.1.1 廊坊市大气污染治理发展回溯 | 第20-22页 |
3.1.2 廊坊市大气污染的严重程度和形成原因 | 第22-24页 |
3.2 协同视阈下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成果 | 第24-27页 |
3.2.1 政府主导的多元协作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| 第24-25页 |
3.2.2 社会组织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趋势加强 | 第25页 |
3.2.3 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增多 | 第25-27页 |
第4章 协同视阈下廊坊市大气污染治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| 第27-34页 |
4.1 协同视阈下廊坊市大气污染治理存在问题 | 第27-30页 |
4.1.1 大气污染治理的主导作用过分集中于政府 | 第27-28页 |
4.1.2 市场主体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未发挥应有作用 | 第28页 |
4.1.3 社会公众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参与性较差 | 第28-30页 |
4.2 廊坊市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问题成因分析 | 第30-34页 |
4.2.1 大气污染治理过分依赖于传统治理模式 | 第30-31页 |
4.2.2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形成 | 第31-32页 |
4.2.3 大气污染治理相关信息沟通受限 | 第32-33页 |
4.2.4 各参与主体之间责任还不明晰 | 第33-34页 |
第5章 协同视阈下廊坊市大气污染治理对策建议 | 第34-45页 |
5.1 政府主导构建大气污染治理长效机制 | 第34-37页 |
5.1.1 理顺政府、社会、市场之间的关系 | 第34-35页 |
5.1.2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| 第35页 |
5.1.3 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制度 | 第35-36页 |
5.1.4 建立科学成熟的治理评价体系 | 第36-37页 |
5.2 促进企业主动参与大气污染治理 | 第37-39页 |
5.2.1 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| 第37-38页 |
5.2.2 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| 第38页 |
5.2.3 与其他主体形成良好互动 | 第38-39页 |
5.3 增强公众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力量 | 第39-41页 |
5.3.1 提升社会环保组织治理能力 | 第39-40页 |
5.3.2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| 第40-41页 |
5.3.3 拓宽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途径 | 第41页 |
5.4 建立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 | 第41-45页 |
5.4.1 建立利益均衡机制 | 第42页 |
5.4.2 完善激励机制 | 第42-43页 |
5.4.3 强化监督机制 | 第43-44页 |
5.4.4 完善责任机制 | 第44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