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2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原因 | 第11-13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3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设计 | 第13-15页 |
1.3.1 研究范畴 | 第13-14页 |
1.3.2 研究对象及问题 | 第14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综述 | 第15-21页 |
1.4.1 关于大众媒介与女性形象的研究 | 第15-18页 |
1.4.2 央视春晚中关于形象的研究 | 第18-20页 |
1.4.3 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中关于女性形象的研究 | 第20-21页 |
1.5 研究的创新性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社会变迁中的女性形象与央视春晚 | 第22-31页 |
2.1 社会变迁中的女性形象 | 第22-28页 |
2.1.1 从“女神”到“女侍”:社会制控下的地位嬗变 | 第22-24页 |
2.1.2 从“独属”到“共享”:权力染指下的价值转向 | 第24-26页 |
2.1.3 从“单级”到“多元”:媒介建构下的形象衍化 | 第26-28页 |
2.2 社会变革中的央视春晚 | 第28-31页 |
2.2.1 春晚诞生的历史语境与功能意涵 | 第28-29页 |
2.2.2 语言类节目的社会文化表征 | 第29-31页 |
第3章 春晚语言类节目女性形象概观 | 第31-48页 |
3.1 女性演员形象概貌 | 第31-34页 |
3.1.1 年龄分布 | 第31-32页 |
3.1.2 来源与知名度 | 第32-33页 |
3.1.3 “互文性”媒介形象 | 第33-34页 |
3.2 女性角色形象概貌 | 第34-43页 |
3.2.1 年龄分布 | 第34页 |
3.2.2 籍贯地域分布 | 第34-35页 |
3.2.3 所在地域分布 | 第35-36页 |
3.2.4 造型变化及综合观感 | 第36-37页 |
3.2.5 演绎的题材类型 | 第37-38页 |
3.2.6 角色身份表达及职业类别 | 第38-39页 |
3.2.7 角色间的类属关系 | 第39-41页 |
3.2.8 女性角色呈现形式变迁 | 第41页 |
3.2.9 角色话语的表达空间 | 第41-42页 |
3.2.10 角色性格特质 | 第42-43页 |
3.3 女性镜像纵览:选择性在场 | 第43-48页 |
3.3.1 秉持传统教义的“古朴”女性 | 第43-45页 |
3.3.2 紧随时代风尚的“弄潮”女性 | 第45-46页 |
3.3.3 往来新旧之间的“混搭”女性 | 第46-48页 |
第4章 笑点的设置:建构法与女性观 | 第48-66页 |
4.1 视觉笑点的建构 | 第48-52页 |
4.1.1 身形体态 | 第48页 |
4.1.2 容貌细节 | 第48-49页 |
4.1.3 装束造型 | 第49-52页 |
4.2 行为笑点的建构 | 第52-54页 |
4.2.1 标识性行为摹仿 | 第52页 |
4.2.2 流露傻气与沉浸自我 | 第52-53页 |
4.2.3 思行对位与行为互置 | 第53-54页 |
4.3 话语笑点的建构 | 第54-58页 |
4.3.1 自述式话语:女性以何自黑 | 第54-56页 |
4.3.2 他陈式话语:异性嘲谑何指 | 第56-58页 |
4.3.3 话语场的内外转换 | 第58页 |
4.4 笑点织就下的女性存在与歧视 | 第58-66页 |
4.4.1 农村女性的社会存在与歧视 | 第58-61页 |
4.4.2 城市女性的社会存在与歧视 | 第61-66页 |
第5章 笑声背后的形象逻辑与文化控制 | 第66-71页 |
5.1 自由主体的表述机制 | 第66-67页 |
5.2 多元存在的价值旨归 | 第67-69页 |
5.3 关系模式的权属回环 | 第69-71页 |
结语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附录1:1983~2015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总样本数据表 | 第76-77页 |
附录2:编码表 | 第77-79页 |
附录3:女性角色所处年龄层段数量分布一览表 | 第79-80页 |
附录4:女性角色性格特质历年分布统计表 | 第80-81页 |
附录5:1983~2015春晚女性参演语言类节目中的女性形象 | 第81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4页 |
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