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20页 |
1.1 板蓝根简介 | 第9-10页 |
1.1.1 板蓝根的起源及分布 | 第10页 |
1.1.2 板蓝根的生物学特征 | 第10页 |
1.2 板蓝根多糖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2.1 板蓝根多糖提取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板蓝根多糖纯化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3 板蓝根多糖活性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微波辅助负压空化提取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技术 | 第15-16页 |
1.5 抗氧化活性简介 | 第16-18页 |
1.5.1 抗氧化作用的机理 | 第17页 |
1.5.2 常用的体外抗氧化测定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6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8-20页 |
2 板蓝根多糖的微波辅助负压空化提取工艺 | 第20-32页 |
2.1 实验部分 | 第20-24页 |
2.1.1 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20-21页 |
2.1.2 板蓝根材料的处理 | 第21页 |
2.1.3 板蓝根多糖的微波辅助负压空化提取 | 第21页 |
2.1.4 微波辅助负压空化提取板蓝根多糖的工艺优化 | 第21-22页 |
2.1.5 板蓝根多糖提取的对照试验 | 第22-23页 |
2.1.6 板蓝根多糖含量的测定 | 第23-24页 |
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24-31页 |
2.2.1 拟合BBD模型 | 第24-26页 |
2.2.2 响应面分析 | 第26-29页 |
2.2.3 拟合动力学模型 | 第29-30页 |
2.2.4 模型验证 | 第30页 |
2.2.5 微波辅助负压空化提取法与传统水提取法的对比 | 第30-31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3 板蓝根多糖的大孔吸附树脂纯化 | 第32-45页 |
3.1 实验部分 | 第32-37页 |
3.1.1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32-33页 |
3.1.2 多糖含量的测定及回收率的计算方法 | 第33页 |
3.1.3 蛋白含量的测定及除蛋白率的计算方法 | 第33-34页 |
3.1.4 除色素率的计算方法 | 第34-35页 |
3.1.5 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筛选 | 第35-36页 |
3.1.6 大孔吸附树脂的动态纯化 | 第36页 |
3.1.7 板蓝根多糖的紫外-可见光谱测定 | 第36页 |
3.1.8 板蓝根多糖纯化的对照试验 | 第36-37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7-43页 |
3.2.1 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筛选 | 第37-38页 |
3.2.2 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平衡时间 | 第38-39页 |
3.2.3 大孔吸附树脂的动态纯化 | 第39-41页 |
3.2.4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的验证性实验 | 第41-42页 |
3.2.5 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前后板蓝根多糖的紫外-可见光谱对比 | 第42页 |
3.2.6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与传统纯化方法的对比 | 第42-43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4 板蓝根多糖的初步表征及其抗氧化增强作用 | 第45-60页 |
4.1 实验部分 | 第45-49页 |
4.1.1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45-46页 |
4.1.2 板蓝根粗多糖的常规纯化 | 第46页 |
4.1.3 板蓝根多糖的红外表征 | 第46-47页 |
4.1.4 板蓝根多糖的单糖成分分析 | 第47页 |
4.1.5 板蓝根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评估 | 第47-48页 |
4.1.6 板蓝根多糖的分段 | 第48-49页 |
4.1.7 板蓝根多糖体外抗氧化增强活性的评估 | 第49页 |
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9-58页 |
4.2.1 板蓝根多糖的红外表征 | 第49-50页 |
4.2.2 板蓝根多糖的单糖组分 | 第50-51页 |
4.2.3 板蓝根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| 第51-54页 |
4.2.4 板蓝根多糖的体外抗氧化增强活性 | 第54-5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5 结论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