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目录 | 第5-8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8-45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:“农民工外交部发言人讨薪”事件的思考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、话语 | 第8页 |
1.2 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已有研究的回顾:工人的文化自主 | 第8-16页 |
1.2.1 跨文化的工人自发文化,作为价值规范来源的身体和体力 | 第8-12页 |
1.2.2 非自发性的文化:进一步强调肯定性 | 第12-16页 |
1.3 国内现有研究的回顾及相关背景 | 第16-22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: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断裂 | 第16-20页 |
1.3.2 世界其它地区和中国大陆的工人文化比较的相关问题 | 第20-21页 |
1.3.3 我国工人文化的历史背景 | 第21-22页 |
1.4 核心概念:文化压抑与文化自主 | 第22-36页 |
1.4.1 文化理论的相关问题:工具论与价值论 | 第22-24页 |
1.4.2 文化压抑 | 第24-27页 |
1.4.3 文化自主 | 第27-30页 |
1.4.4 文化压抑的具体组成部分 | 第30-36页 |
1.5 研究方法:话语分析,主体和客体的结合 | 第36-37页 |
1.6 Q 村简介以及研究过程 | 第37-43页 |
1.7 全文主旨与篇章结构 | 第43-45页 |
第2章 压抑与去社会化 | 第45-75页 |
2.1 被压抑了的需要:“道德经济学”和不平等的承认 | 第45-55页 |
2.1.1 “道德经济学”、需要和权利 | 第45-48页 |
2.1.2 徘徊于弱化的“道德经济学”和市场规则之间:话语分析 | 第48-55页 |
2.2 被压抑的男性气质 | 第55-72页 |
2.2.1 男性气质的相关问题 | 第55-61页 |
2.2.2 压抑的男性气质(1):被压抑的体力文化 | 第61-66页 |
2.2.3 压抑的男性气质(2):服从性的家长 | 第66-69页 |
2.2.4 压抑的男性气质:小结 | 第69-72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72-75页 |
第3章 自我否定的价值规范 | 第75-117页 |
3.1 文化和价值规范,文化自主与肯定:进一步讨论 | 第75-82页 |
3.1.1 文化和价值规范与社会阶层:进一步讨论 | 第75-80页 |
3.1.2 文化自主的肯定意义:进一步讨论 | 第80-82页 |
3.2 自我否定的价值规范(1):对教育、文化资本和市场的顺从 | 第82-99页 |
3.2.1 教育、文化资本与自我否定 | 第83-91页 |
3.2.2 老板和白领的素质与能力 | 第91-95页 |
3.2.3 本部分小结: | 第95-99页 |
3.3 自我否定的价值规范(2):“新工人”认同的软弱无力 | 第99-106页 |
3.4 自我否定的价值规范(3):断裂、破碎的话语 | 第106-109页 |
3.5 自我否定的价值规范(4):非文化 | 第109-113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113-117页 |
第4章 退出:失去意义与自我强制 | 第117-133页 |
4.1 退出、呼吁与忠诚,从物质利益计算到社会维度 | 第117-119页 |
4.2 物质生活的退出:退出城市 | 第119-122页 |
4.3 社会生活的退出(1):自我隔离 | 第122-126页 |
4.4 社会生活的退出(2):失去意义的城市生活和打工生活 | 第126-12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129-133页 |
第5章 希望 | 第133-144页 |
5.1 城市主流社会与工友们的希望 | 第133-135页 |
5.2 通往希望之路:教育与社会发展 | 第135-141页 |
5.2.1 通往希望之路(1):社会发展 | 第137-138页 |
5.2.2 通往希望之路(2):教育和文化资本 | 第138-141页 |
5.3 本章小结:再生产 VS. 希望 | 第141-144页 |
第6章 结论:文化压抑与文化自主 | 第144-152页 |
6.1 现状:文化压抑与“去社会化” | 第144-146页 |
6.2 承认、需要与主体性 | 第146-148页 |
6.3 从现状到未来,作为希望的文化自主 | 第148-1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2-169页 |
致谢 | 第169-172页 |
附录 | 第172-179页 |
附录A 调查问卷 | 第172-175页 |
附录B 访谈提纲 | 第175-177页 |
附录C 30 名被访谈者的基本情况 | 第177-179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