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工建筑综合防灾防火设计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内容 | 第12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3.2 论文的流程和思路框架 | 第12页 |
1.4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5页 |
1.4.1 研究目的 | 第12-14页 |
1.4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化工建筑火灾及爆炸现象分析 | 第15-25页 |
2.1 化工建筑的火灾特点和危害 | 第15-16页 |
2.2 化工建筑潜在火灾危险源 | 第16-22页 |
2.2.1 第一种类型的火灾危险性识别 | 第17-18页 |
2.2.2 第二种类型的火灾危险性识别 | 第18-20页 |
2.2.3 第三种类型的火灾危险性识别 | 第20-21页 |
2.2.4 三种类型火灾危险源之间的关系 | 第21-22页 |
2.3 化工爆炸现象及其危害 | 第22-23页 |
2.3.1 化工爆炸分类 | 第22页 |
2.3.2 化工爆炸危害 | 第22-23页 |
2.4 储罐区发生灾害后果的分析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化工建筑综合防灾防火设计方法分析 | 第25-40页 |
3.1 化工建筑防火设计的原则及规范体系 | 第25-31页 |
3.1.1 化工建筑防火设计的原则及内容 | 第25页 |
3.1.2 化工建筑的防火设计方法与防火思路 | 第25-31页 |
3.2 建筑防爆设计的内容及规范体系 | 第31-35页 |
3.2.1 建筑防爆设计的内容 | 第31页 |
3.2.2 建筑防爆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 | 第31-35页 |
3.3 现行防灾防火设计方法及规范的特点和局限性 | 第35-38页 |
3.3.1 现行建筑防灾防火设计方法及规范的特点 | 第35-36页 |
3.3.2 现行建筑防灾防火设计的局限性 | 第36-38页 |
3.4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概念提出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化工建筑特点及性能化防火设计 | 第40-57页 |
4.1 化工建筑耐火等级 | 第40页 |
4.2 性能化防火设计概念及内容 | 第40-42页 |
4.2.1 性能化防火设计概念 | 第40-41页 |
4.2.2 性能化防火设计内容 | 第41-42页 |
4.3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设计步骤 | 第42-44页 |
4.4 烟气的特性及建筑防排烟的性能化设计 | 第44-51页 |
4.4.1 火灾烟气的特性 | 第45-47页 |
4.4.2 火灾烟气的流动与控制 | 第47-49页 |
4.4.3 烟气计算应用模型 | 第49页 |
4.4.4 防排烟的方法 | 第49-51页 |
4.4.5 建筑防火防烟的性能化设计 | 第51页 |
4.5 水消防系统在性能化防火设计中的应用 | 第51-54页 |
4.5.1 我国建筑常用的几种消防系统 | 第52-53页 |
4.5.2 水灭火系统的性能化设计 | 第53-54页 |
4.6 建筑使用人员的安全疏散的性能化设计 | 第54-57页 |
4.6.1 安全疏散设计概念 | 第54页 |
4.6.2 安全疏散性能化设计 | 第54-57页 |
第五章 化工建筑防火防灾构造及新型材料的运用 | 第57-66页 |
5.1 防火分隔物 | 第57-62页 |
5.1.1 钢筋混凝土楼板 | 第57-58页 |
5.1.2 防火墙 | 第58-59页 |
5.1.3 防火门窗 | 第59-61页 |
5.1.4 防火卷帘 | 第61-62页 |
5.2 化工建筑材料的选择和防火保护 | 第62-63页 |
5.3 化工建筑内部装修防火设计 | 第63-64页 |
5.3.1 装修防火标准 | 第63页 |
5.3.2 架空地板防火设计 | 第63页 |
5.3.3 贵重设备房间内装修防火设计 | 第63-64页 |
5.3.4 厂房附属办公用房内装修防火设计 | 第64页 |
5.4 新型防火方法与措施 | 第64-66页 |
5.4.1 调温式防火 | 第64-65页 |
5.4.2 新型防火材料 | 第65-66页 |
第六章 化工建筑中控楼综合防灾防火设计实例 | 第66-79页 |
6.1 项目概述 | 第66-71页 |
6.1.1 中控楼总体简介 | 第67-69页 |
6.1.2 中控楼功能布置概况 | 第69-71页 |
6.2 中控楼防灾性能化设计 | 第71-79页 |
6.2.1 设计中主要涉及的规范依据 | 第71页 |
6.2.2 中控楼抗爆建筑设计 | 第71-74页 |
6.2.3 中控楼性能化防火设计探讨 | 第74-79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