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总体规划论文

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“自组织”模式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5页
    1.2 研究对象与范围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对象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范围第17-18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方法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框架第18-20页
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与模式框架的提出第20-38页
    2.1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理论与实践演进第20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国外相关理论的演进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国外相关实践的进展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国内相关理论实践概述第26-28页
    2.2 社会学中的自组织理论第28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自组织的理论基础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社会自组织的相关理论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社区自组织的相关理论第33-36页
    2.3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模式框架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形成社区自组织的要素提炼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历史街区与自组织的关联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模式框架第37-38页
第三章 大陆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困境与转折第38-58页
    3.1 大陆典型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第38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上海“新天地”模式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成都“宽窄巷子”模式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桐乡“乌镇”模式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北京“南池子”模式第42-44页
    3.2 典型保护更新模式的对比和总结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参与主体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保护对象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更新机制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总结第46-48页
    3.3 大陆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浮现的新议题——广州恩宁路改造第48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恩宁路改造议题的缘起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恩宁路保护过程的梳理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恩宁路改造模式的转变第54-58页
第四章 “自组织”下的台湾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经验第58-81页
    4.1 台湾地区历史遗产保护观念的演变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1970 年以前:理论的缺失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1970 和 1980 年代:转折与挑战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1990 年以后:两种新论述第60-62页
    4.2 台湾地区形成社区自组织的主要条件第62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第三部门的兴起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社区规划师制度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社区赋权机制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公私合伙模式第68-70页
    4.3 “自组织”下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——台湾“大溪”模式第70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大溪老街保护更新议题的缘起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大溪老街保护更新过程的梳理第72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大溪模式的归纳总结第77-81页
第五章 两岸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对比第81-92页
    5.1 两岸社会环境和制度背景差异第81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经济社会环境的差异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土地产权制度的差异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旧城更新制度的差异第85-87页
    5.2 两岸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典型案例对比第87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参与主体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保护对象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更新机制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总结第90-92页
第六章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“自组织”模式探索第92-99页
    6.1 基于自组织程度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归纳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自组织程度低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自组织程度高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总结第93-94页
    6.2 实现历史街区“自组织”保护更新的策略建议第94-9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引入 NGO 的参与——建立沟通的管道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专业者角色的转型——回应地方化需求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渐进式的社区赋权——培育地方认同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建立社区共管机制——实现多方共赢第97-99页
结论第99-100页
    主要结论第99页
    不尽之处第99-100页
参考文献第100-104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4-105页
致谢第105-106页
附件第106页

论文共10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禅宗思想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作用研究
下一篇:从化乡村发展类型与模式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