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0 前言 | 第11-16页 |
0.1 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0.2 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2-15页 |
0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0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0.3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0.4 论文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1 相关概念概述 | 第16-29页 |
1.1 社交网络概述 | 第16-20页 |
1.1.1 社交网络概念 | 第16页 |
1.1.2 社交网络特点 | 第16-20页 |
1.2 人格概述 | 第20-27页 |
1.2.1 人格内涵 | 第20-21页 |
1.2.2 人格特点 | 第21页 |
1.2.3 大学生人格特点 | 第21-24页 |
1.2.4 大学生人格发展主要影响因素 | 第24-26页 |
1.2.5 健康人格 | 第26-27页 |
1.3 社交网络的人格发展功能 | 第27-29页 |
1.3.1 思维扩展的新工具 | 第27-28页 |
1.3.2 情绪调节的新平台 | 第28页 |
1.3.3 自我实现的新空间 | 第28页 |
1.3.4 行为再造的新途径 | 第28-29页 |
2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| 第29-54页 |
2.1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影响现状调查及分析 | 第29-39页 |
2.1.1 调查问卷设计与操作 | 第29-30页 |
2.1.2 调查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9页 |
2.2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积极影响 | 第39-45页 |
2.2.1 活跃大学生思维 | 第39-40页 |
2.2.2 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 | 第40-41页 |
2.2.3 增强大学生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| 第41-42页 |
2.2.4 拓展大学生情绪宣泄渠道 | 第42-43页 |
2.2.5 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 | 第43-45页 |
2.3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| 第45-50页 |
2.3.1 易致认知混乱与偏差 | 第45-46页 |
2.3.2 易致疏离现实交往状态 | 第46-48页 |
2.3.3 易致意志受损 | 第48-49页 |
2.3.4 易致行为失范 | 第49-50页 |
2.4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| 第50-54页 |
2.4.1 社交网络自身的弊端 | 第50-51页 |
2.4.2 缺乏适当的社交网络监管 | 第51-52页 |
2.4.3 高校对社交网络开发利用不足 | 第52-53页 |
2.4.4 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不高 | 第53-54页 |
3 利用社交网络促进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对策研究 | 第54-80页 |
3.1 国家应完善社交网络监管,为大学生人格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交网络环境 | 第54-59页 |
3.1.1 加强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 | 第54-55页 |
3.1.2 严格社交网络信息审查 | 第55-56页 |
3.1.3 推进社交网络实名制进程 | 第56-57页 |
3.1.4 进行正向网络舆论引导 | 第57-59页 |
3.2 学校需重视社交网络运用,为大学生人格发展发挥引导作用 | 第59-74页 |
3.2.1 坚持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原则 | 第59-62页 |
3.2.2 建立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网络系统 | 第62-68页 |
3.2.3 全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大学生人格发展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| 第68-74页 |
3.3 大学生要提高综合素质,为自身人格发展提供内在保证 | 第74-80页 |
3.3.1 进行正确自我引导 | 第74-75页 |
3.3.2 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| 第75-76页 |
3.3.3 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| 第76-78页 |
3.3.4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| 第78-80页 |
4 结语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4页 |
附录 | 第84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8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8-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