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3页 |
1.1.1 保障性住房的快速发展 | 第10-12页 |
1.1.2 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不足 | 第12-13页 |
1.1.3 保障性住房选址布局问题突出 | 第13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4-18页 |
1.3.1 居住空间分异综述 | 第14-16页 |
1.3.2 保障性住房选址布局综述 | 第16-18页 |
1.3.3 评述总结 | 第18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5 论文框架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居住选址布局理论研究 | 第21-29页 |
2.1 相关概念的解释 | 第21-23页 |
2.1.1 保障性住房和住房保障体系 | 第21-22页 |
2.1.2 居住分异和混合居住 | 第22-23页 |
2.2 居住空间组织模式 | 第23-25页 |
2.2.1 交通导向型开发模式(TOD) | 第23-24页 |
2.2.2 服务导向型开发模式(SOD) | 第24页 |
2.2.3 环境导向型开发模式(EOD) | 第24-25页 |
2.3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| 第25-28页 |
2.3.1 有机疏散理论 | 第25页 |
2.3.2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5-26页 |
2.3.3 土地极差地租理论 | 第26-27页 |
2.3.4 住房过滤理论 | 第27-2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现状选址布局 | 第29-40页 |
3.1 我国保障性住房现状选址布局的特征分析 | 第29-34页 |
3.1.1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选址布局特征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1.2 济南市保障性住房选址布局特征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1.3 南京市的保障性住房选址布局特征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1.4 我国城市的保障性住房的布局特征 | 第33-34页 |
3.2 现状选址布局问题分析 | 第34-36页 |
3.2.1 社会问题 | 第34-35页 |
3.2.2 经济问题 | 第35页 |
3.2.3 环境问题 | 第35-36页 |
3.2.4 城市空间扩展问题 | 第36页 |
3.3 现状选址布局的成因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3.1 重“数量”、轻“质量”的建设衡量指标 | 第37-38页 |
3.3.2 重经济成本、忽视社会成本的市场化经营 | 第38页 |
3.4 优化保障性住房选址布局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| 第38-39页 |
3.4.1 优化选址布局的必要性 | 第38-39页 |
3.4.2 优化选址布局的紧迫感 | 第3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保障性住房选址布局优化 | 第40-52页 |
4.1 优化目标和原则 | 第41-42页 |
4.1.1 优化目标 | 第41页 |
4.1.2 优化原则 | 第41-42页 |
4.2 保障性人群特征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2.1 职业、收入特征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2.2 住房特征分析 | 第43页 |
4.2.3 住房需求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3 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4-46页 |
4.3.1 交通条件 | 第44页 |
4.3.2 基础服务设施 | 第44-45页 |
4.3.3 居住条件和环境 | 第45页 |
4.3.4 就业条件 | 第45页 |
4.3.5 土地价格 | 第45-46页 |
4.4 优化选址布局的方法——层次分析法 | 第46-49页 |
4.4.1 层次分析法原理 | 第46页 |
4.4.2 构建递阶层次模型 | 第46-47页 |
4.4.3 构造判断矩阵 | 第47-48页 |
4.4.4 层次排序 | 第48-49页 |
4.5 选址结果评判 | 第49-5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五章 保障性住房选址布局实证分析——以长沙市公租房为例 | 第52-77页 |
5.1 长沙市保障性住房现状分析 | 第52-56页 |
5.1.1 长沙市社会经济概况 | 第52页 |
5.1.2 长沙市保障性住房现状分析 | 第52-55页 |
5.1.3 长沙市住房政策分析 | 第55-56页 |
5.2 长沙市公租房选址布局研究 | 第56-59页 |
5.2.1 研究范围和对象 | 第56页 |
5.2.2 各片区基本情况 | 第56-57页 |
5.2.3 各片区信息汇总 | 第57-59页 |
5.3 指标计算 | 第59-65页 |
5.3.1 权重计算 | 第59-63页 |
5.3.2 综合得分计算 | 第63-65页 |
5.4 结果分析 | 第65-68页 |
5.4.1 总体分析 | 第65页 |
5.4.2 具体分析 | 第65-68页 |
5.4.3 分析总结 | 第68页 |
5.5 长沙市公租房选址布局优化建议和策略 | 第68-76页 |
5.5.1 优化选址布局模式 | 第68-74页 |
5.5.2 优化住房供给方式 | 第74-75页 |
5.5.3 加强保障性住房的规划与管理 | 第75-76页 |
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80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77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77-78页 |
6.3 展望 | 第78-80页 |
附录 | 第80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89-90页 |
致谢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