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桥涵工程论文--结构原理、结构力学论文

大体积承台水化热对结构的影响分析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7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背景以及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大体积混凝土的概念及特点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大体积混凝土的概念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第12页
    1.3 大体积混凝土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研究发展状况第13-14页
    1.4 相关规范第14-16页
    1.5 本文的研究工作第16-17页
第二章 混凝土的热力学特性第17-24页
    2.1 概述第17-18页
    2.2 水泥水化热第18-19页
    2.3 混凝土热力学特性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混凝土的导温系数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热导率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混凝土的绝热温升第20-21页
    2.4 大体积混凝土开裂原因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水化热与约束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温差与约束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地基和老混凝土与约束第22-23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23-24页
第三章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与应力场分析的有限单元法第24-39页
    3.1 概述第24页
    3.2 热传递基本类型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热传导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热对流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热辐射第25-26页
    3.3 边界综合热交换第26-27页
    3.4 温度场有限元分析第27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热传导微分方程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热对流方程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热辐射方程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稳态传热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瞬态传热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不稳定温度场方程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7 温度场分析的线性与非线性第34-35页
    3.5 温度应力场有限元分析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有限元法分析一般过程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徐变温度应力计算原理第36-38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38-39页
第四章 大体积承台温度场分析第39-52页
    4.1 工程背景概况第39-40页
    4.2 FEA 水化热分析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FEA 温度裂缝预测功能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FEA 水化热参数化分析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FEA 参数化分析可以考虑的变量第41-42页
    4.3 有限元模型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水化热计算参数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模型边界条件的处理方法第44-46页
    4.4 计算结果分析第46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温度场结果分析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应力场结果分析第49-51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51-52页
第五章 混凝土水化热多因素分析和控制第52-75页
    5.1 水化热产生机理第52-53页
    5.2 水化热温度多因素分析第53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水泥种类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水泥用量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浇筑层厚度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浇筑层间歇时间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拆模时间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设置冷凝管第64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混凝土入模温度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8 保温材料第69-71页
    5.3 温度裂缝控制措施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合理的分块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选择合适水泥和严格控制水泥用量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降低混凝土温度差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严格控制骨料级配和含泥量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选择适当外加剂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加强施工中的温度控制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7 其它措施第73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73-75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5-77页
参考文献第77-81页
致谢第81页

论文共8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交通工程施工安全防治和监管体系研究
下一篇:典型断面涡激振动与涡激力展向相关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