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坡宝能争夺南坡A公司的控制权的案例分析
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1 引言 | 第13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4-21页 |
1.2.1 控制权理论的相关研究 | 第14-17页 |
1.2.2 资本方控制权争夺的相关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2.3 管理层控制权争夺的相关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2.4 控制权争夺动机的相关研究 | 第19-20页 |
1.2.5 文献述评 | 第20-21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1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21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1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本文框架 | 第21-23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4.2 本文框架 | 第22-23页 |
2 公司控制权之争的理论概述 | 第23-32页 |
2.1 公司控制权概念 | 第23-24页 |
2.1.1 公司控制权的定义 | 第23页 |
2.1.2 公司控制权的分类 | 第23-24页 |
2.1.3 公司控制权的形成 | 第24页 |
2.2 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方式 | 第24-28页 |
2.2.1 管理层收购方式 | 第24-26页 |
2.2.2 外来资本争夺方式 | 第26-27页 |
2.2.3 股东间控制权争夺方式 | 第27-28页 |
2.3 公司控制权争夺的一般原因 | 第28-29页 |
2.3.1 获取公司的经营管理权 | 第28页 |
2.3.2 保障利益各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| 第28-29页 |
2.3.3 获取公司决策权 | 第29页 |
2.4 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其他理论 | 第29-32页 |
2.4.1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29-30页 |
2.4.2 相关利益理论 | 第30-32页 |
3 南坡宝能控制权之争的基本情况 | 第32-41页 |
3.1 案例所涉主体 | 第32-35页 |
3.1.1 南坡公司 | 第32-34页 |
3.1.2 宝能集团公司 | 第34-35页 |
3.2 南坡宝能就南坡A公司控制权之争的事件经过 | 第35-38页 |
3.2.1 二级市场宝能系股份争夺战 | 第35-36页 |
3.2.2 管理层股权争夺战 | 第36-37页 |
3.2.3 宝能系修改了股权激励方案 | 第37-38页 |
3.3 南坡宝能就南坡A公司控制权之争的结果 | 第38-41页 |
3.3.1 原高管集体出走,资本方宝能全面接管 | 第38页 |
3.3.2 相关股东减持,宝能系占据半壁江山 | 第38-39页 |
3.3.3 股价异常封停,激发董秘辞职高潮 | 第39-41页 |
4 南坡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动因及影响分析 | 第41-48页 |
4.1 管理层控制权争夺的动因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1.1 心理所有权动因 | 第41页 |
4.1.2 管理层利益保障动因 | 第41页 |
4.1.3 管理层既定战略动因 | 第41-42页 |
4.2 宝能系控制权争夺的动因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2.1 南坡A控制权争夺代价低 | 第42页 |
4.2.2 资本投资利润回报高 | 第42-43页 |
4.2.3 资源控制符合宝能系战略意图 | 第43页 |
4.2.4 宝能系企业文化惯例使然 | 第43-44页 |
4.3 南坡宝能控股权之争影响分析 | 第44-48页 |
4.3.1 股价变动 | 第44-46页 |
4.3.2 公司盈利能力 | 第46-47页 |
4.3.3 社会影响 | 第47页 |
4.3.4 证券监督部门 | 第47-48页 |
5 结论与启示 | 第48-51页 |
5.1 结论 | 第48页 |
5.2 启示 | 第48-50页 |
5.2.1 谨慎地释放股权比例 | 第48页 |
5.2.2 投票权与股份份额并非一一对应 | 第48-49页 |
5.2.3 维持良好的业绩 | 第49页 |
5.2.4 加强管理层与大股东之间的有效沟通 | 第49-50页 |
5.3 笔者感悟和论文不足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