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世界各国经济概况、经济史、经济地理论文--中国经济论文--地方经济论文

京津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1 绪论第10-15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京津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研究概况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关于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关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、方法和创新之处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5页
2 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第15-19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经济合作与经济一体化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国民经济与经济结构第16-17页
    2.2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区域分工理论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增长极理论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梯度转移理论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大都市圈理论第18页
    2.3 研究逻辑与框架第18-19页
3 京津国民经济发展概况与经济合作的消极因素第19-29页
    3.1 京津国民经济比较及经济合作的宏观基础第19-20页
    3.2 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和经济结构比较第20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较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京津产业结构比较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京津金融业比较第27-28页
    3.3 京津经济合作的消极因素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京津滨互动不足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产业内固定投资固化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产业结构趋同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金融业实力不对等第29页
4 京津产业结构趋同与地方政府保护第29-40页
    4.1 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第29-33页
    4.2 地方政府博弈与均衡第33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政府保护策略的纳什均衡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从一次性静态博弈走向无限次重复博弈第38-40页
5 京津区域经济合作: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第40-46页
    5.1 京津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原则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坚持顶层设计的原则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坚持开放和共赢的原则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坚持市场调节为主、政府引导为辅的原则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坚持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相结合的原则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坚持先易后难、循序渐进的原则第41-42页
    5.2 京津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选择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实践基础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内在动力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制度创新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合作契机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合作顺序第46页
6 京津经济一体化:必要条件与发展趋势第46-51页
    6.1 京津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条件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权威的经济协调机构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持续的制度供给能力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滨海新区的成功改革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京津两地的相互认同第48-49页
    6.2 京津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第49-51页
参考文献第51-54页
致谢第54页

论文共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蓝色经济区建设对山东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及调整策略
下一篇:通信基础设施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