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营凹陷郝家油田沙三中储层特征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创新点摘要 | 第7-10页 |
| 前言 | 第10-15页 |
| 0.1 选题目的及意义 | 第10页 |
| 0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0-13页 |
| 0.2.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| 0.2.2 储层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0.3 研究区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3页 |
| 0.4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| 0.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|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5-21页 |
| 1.1 地质概况 | 第15-16页 |
| 1.2 地层特征 | 第16页 |
| 1.3 构造特征 | 第16-18页 |
| 1.4 沉积演化特征 | 第18-19页 |
| 1.5 油气特征 | 第19-21页 |
| 第二章 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| 第21-30页 |
| 2.1 层序界面识别 | 第21页 |
| 2.2 单井地层划分 | 第21-23页 |
| 2.3 地层对比 | 第23-25页 |
| 2.3.1 地层对比方法、原则 | 第23页 |
| 2.3.2 连井地层划分对比 | 第23-25页 |
| 2.4 层序地层格架下地层厚度特征 | 第25-27页 |
| 2.5 层序地层格架下砂体剖面对比及展布特征 | 第27-30页 |
| 2.5.1 砂体剖面对比 | 第27-28页 |
| 2.5.2 砂体厚度展布 | 第28-30页 |
| 第三章 沉积体系研究 | 第30-39页 |
| 3.1 沉积环境分析 | 第30页 |
| 3.2 物源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3.3 沉积相特征分析 | 第32-37页 |
| 3.3.1 岩心特征 | 第32页 |
| 3.3.2 岩矿特征 | 第32-33页 |
| 3.3.3 粒度分布特征 | 第33-34页 |
| 3.3.4 单井相特征 | 第34-35页 |
| 3.3.5 剖面相模式 | 第35-36页 |
| 3.3.6 地震相特征 | 第36-37页 |
| 3.4 沉积体系 | 第37-39页 |
|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| 第39-52页 |
| 4.1 储层岩性特征 | 第39页 |
| 4.2 储层岩矿组合特征 | 第39-40页 |
| 4.3 储层物性特征 | 第40-41页 |
| 4.4 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 | 第41-42页 |
| 4.4.1 岩石结构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| 4.4.2 沉积相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| 第42页 |
| 4.4.3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| 第42页 |
| 4.4.4 构造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| 第42页 |
| 4.5 储层孔隙类型及结构特征 | 第42-44页 |
| 4.5.1 储层孔隙类型 | 第42-43页 |
| 4.5.2 孔隙结构特征 | 第43-44页 |
| 4.6 储层成岩作用的类型及特征 | 第44-48页 |
| 4.7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| 第48-52页 |
| 4.7.1 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 | 第48页 |
| 4.7.2 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| 第48页 |
| 4.7.3 储层非均质性的参数 | 第48-49页 |
| 4.7.4 层内非均质性 | 第49-50页 |
| 4.7.5 平面非均质性 | 第50-51页 |
| 4.7.6 层间非均质性 | 第51-52页 |
| 第五章 储层有利区预测 | 第52-58页 |
| 5.1 测井约束反演 | 第52页 |
| 5.2 储层预测 | 第52-54页 |
| 5.2.1 河 4 断裂上升盘储层预测 | 第52-53页 |
| 5.2.2 河 4 断裂下降盘储层预测 | 第53-54页 |
| 5.3 砂组储层描述与预测 | 第54-58页 |
| 结论 | 第58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| 发表文章目录 | 第62-63页 |
| 致谢 | 第63-64页 |
| 详细摘要 | 第64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