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合成树脂与塑料工业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生产过程与生产工艺论文--成型加工论文

三工位实心轮胎注射成型及硫化装置的设计研究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4页
1 绪论第14-26页
   ·课题研究目的与设计研究的意义第14-16页
     ·课题的来源及迫切性第14-15页
     ·课题设计研究的意义第15页
     ·课题应用前景第15-16页
   ·实心轮胎成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第16-20页
     ·模压法成型第16页
     ·缠绕法成型第16-18页
     ·聚氨酯浇注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·注射法成型第19-20页
   ·多工位注射技术与装置的发展第20-23页
     ·多工位注射机的功能和工作过程第20页
     ·多工位注射机的种类第20-22页
     ·旋转型的多工位注射机的实现装置第22-23页
     ·线性多工位注射机的实现装置第23页
   ·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3-26页
     ·本文的章节安排第23-24页
     ·本文的创新点第24-26页
2 注射系统的相关理论研究与数学模型的建立第26-56页
   ·螺杆挤出式注射成型装置的研究与数学模型的建立第26-50页
     ·橡胶注射成型机的发展第26-27页
     ·螺杆挤出式注射成型装置第27页
     ·螺杆挤出式注射成型原理在细长制品应用的验证试验与研究第27-31页
     ·注射功率模型第31-38页
     ·螺杆的设计原理及几何参数的选择原则第38-50页
   ·三工位移动装置的设计原理及数学模型的建立第50-53页
     ·三工位移动装置的设计原理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导轨链的参数设计和功率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第51-53页
   ·压合装置的设计原理与数学模型的建立第53-55页
     ·压合装置的设计原理第53-54页
     ·压合装置数学模型的建立第54-5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5-56页
3 模具系统的相关理论研究与数学模型的建立第56-73页
   ·电动螺旋锁模装置的研究与数学模型的建立第56-67页
     ·锁模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第56-59页
     ·电动螺旋硫化装置的锁模理论第59-61页
     ·电动螺旋锁模装置原理在轮胎定型硫化机应用的验证研究第61-63页
     ·电动锁模装置锁模功率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第63-67页
   ·脱模机构的设计原理及数学模型的建立第67-72页
     ·脱模机构的运行原理第67-68页
     ·滚珠丝杠与电磁离合器的组合设计原理第68-70页
     ·脱模功率的数学模型与求解第70-7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2-73页
4 实心轮胎注射成型硫化机组的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第73-112页
   ·注射系统结构设计第73-92页
     ·螺杆的结构设计第73-85页
     ·机筒的结构设计第85-86页
     ·螺旋啮合喂料装置的结构设计第86-89页
       ·螺旋啮合喂料装置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·螺旋啮合喂料装置的结构第87-89页
     ·注射机传动系统的设计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·传动功率的选择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·传动系统的结构设计第90-91页
     ·机头的结构设计第91-92页
     ·注射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第92页
   ·实心轮胎硫化机模具系统的结构设计第92-109页
     ·模具胶注系统设计第92-93页
     ·实心轮胎模具的设计第93-98页
       ·流道板的结构设计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·上模的结构设计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·下模的结构设计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·芯模的结构设计第98页
     ·螺旋锁模系统的设计第98-105页
     ·锁模系统机架的结构设计第105-108页
     ·脱模装置的结构设计第108-109页
   ·压合装置的机构设计第109-110页
   ·三工位移动装置的结构设计第110-111页
   ·实心轮胎硫化机组的总体结构设计第11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11-112页
5 实心轮胎注射成型硫化装置的三维造型与三维动态模拟第112-123页
   ·三维造型与动态模拟简介第112-113页
   ·三维造型第113-118页
     ·注射装置的三维造型第113-115页
     ·模具系统的三维造型第115-117页
     ·整个装置的三维造型第117-118页
   ·三工位实心轮胎注射成型硫化装置的动作过程第118-119页
   ·三维动态模拟第119-12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22-123页
结论与展望第123-125页
 结论第123-124页
 展望第124-125页
参考文献第125-129页
致谢第129-130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30-131页

论文共13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交联醇腈酶不对称催化合成氰醇的研究
下一篇:三嗪类化合物与1,8-萘酰亚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质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