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22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21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| 第21-22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2-2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3页 |
1.3.3 论文结构图 | 第23-24页 |
1.4 论文创新点 | 第24-25页 |
第2章 监理企业人力资源相关理论及管理现状分析 | 第25-34页 |
2.1 运用专业的方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| 第25-28页 |
2.1.1 人力资源及其管理体系 | 第25-26页 |
2.1.2 马斯洛的“需求层次理论” | 第26-27页 |
2.1.3 弗雷德里克·赫茨伯格的“双因素激励理论” | 第27-28页 |
2.2 监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8-30页 |
2.2.1 绩效评估不合理 | 第28-29页 |
2.2.2 人才流失严重 | 第29页 |
2.2.3 人力资源从业者素质较低 | 第29-30页 |
2.2.4 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 | 第30页 |
2.3 监理人员管理现状分析 | 第30-32页 |
2.3.1 监理人员薪酬不高,工作积极性不高 | 第30-31页 |
2.3.2 监理人员流动性大,团队建设困难 | 第31页 |
2.3.3 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监理人员 | 第31-32页 |
2.3.4 监理人员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性 | 第32页 |
2.4 监理人员现状剖析 | 第32-34页 |
第3章 工程监理人员管理体系的研究 | 第34-40页 |
3.1 监理人员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 | 第34页 |
3.2 监理人员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| 第34-35页 |
3.3 监理人员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 | 第35-36页 |
3.3.1 总监理工程师、总代管理 | 第35-36页 |
3.3.2 专业监理师管理 | 第36页 |
3.3.3 监理员和资料员的管理 | 第36页 |
3.4 监理人员管理体系的构建流程 | 第36-37页 |
3.5 监理人员管理体系的组织设计 | 第37-40页 |
3.5.1 监理人员管理体系组织设计原则 | 第37-38页 |
3.5.2 监理人员管理体系组织设计流程 | 第38页 |
3.5.3 监理人员管理体系组织设计结构 | 第38-40页 |
第4章 工程监理人员管理体系运作模式的研究 | 第40-51页 |
4.1 监理企业人员管理体系运作模式的创建思路 | 第40页 |
4.2 监理人员管理体系运作模式的创建原则 | 第40-41页 |
4.3 监理人员管理体系运作模式的创建 | 第41-44页 |
4.3.1 人员招聘 | 第41-42页 |
4.3.2 人员培训开发 | 第42-43页 |
4.3.3 绩效管理 | 第43页 |
4.3.4 薪酬管理 | 第43页 |
4.3.5 情感管理 | 第43-44页 |
4.4 创建的监理人员管理体系运作模式 | 第44-49页 |
4.4.1 人员招聘运作 | 第44-46页 |
4.4.2 岗前培训运作 | 第46-47页 |
4.4.3 试用期运作 | 第47页 |
4.4.4 正式上岗运作 | 第47页 |
4.4.5 离岗管理运作 | 第47-49页 |
4.5 监理人员模式的评价 | 第49-51页 |
第5章 青岛G公司监理人员管理实证研究 | 第51-66页 |
5.1 青岛G公司监理人员现状统计及其分析 | 第51-61页 |
5.2 青岛G公司监理人员原有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分析 | 第61页 |
5.3 优化后监理人员管理体系及运作模式的优越性 | 第61-63页 |
5.4 优化后管理体系及运作实施效果 | 第63-64页 |
5.5 预测对未来中长期实施效果 | 第64-66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6.1 总结 | 第66页 |
6.2 展望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