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噬在实验性急性胰腺炎中变化的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1-13页 |
第2章 材料和方法 | 第13-19页 |
2.1 材料 | 第13-14页 |
2.1.1 实验动物 | 第13页 |
2.1.2 药品及试剂 | 第13页 |
2.1.3 主要仪器及器材 | 第13-14页 |
2.2 方法 | 第14-19页 |
2.2.1 动物分组 | 第14页 |
2.2.2 大鼠胰腺炎模型的建立 | 第14页 |
2.2.3 标本的获取及处理 | 第14-15页 |
2.2.4 血清淀粉酶 | 第15页 |
2.2.5 胰腺组织病理学 | 第15-16页 |
2.2.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| 第16-17页 |
2.2.7 电镜观察自噬形成 | 第17-18页 |
2.2.8 数据统计及处理 | 第18-19页 |
第3章 结果 | 第19-25页 |
3.1 胰腺组织病理学评价 | 第19-20页 |
3.1.1 肉眼观察 | 第19页 |
3.1.2 光镜下观察 | 第19页 |
3.1.3 胰腺组织学评分显示 | 第19-20页 |
3.2 血淀粉酶结果分析 | 第20-21页 |
3.3 胰腺组织电镜下表现评价 | 第21-22页 |
3.4 胰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 | 第22-25页 |
3.4.1 LC3B 免疫组化染色评分 | 第22-23页 |
3.4.2 P62 免疫组化染色评分 | 第23-25页 |
第4章 讨论 | 第25-30页 |
4.1 关于急性胰腺炎模型的建立 | 第25页 |
4.2 自噬概述 | 第25-27页 |
4.3 自噬在正常胰腺中的生理作用 | 第27页 |
4.4 自噬在急性胰腺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| 第27-30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30-31页 |
致谢 | 第31-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2-35页 |
附图 | 第35-4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40-41页 |
综述 | 第41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