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诉讼法论文--刑事诉讼法论文

试论缓诉制度的设立及实践操作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0页
导言第10页
第一章 问题的提出第10-13页
 第一节 国内外暂缓起诉制度的发展第10-11页
 第二节 缓诉制度提出的现实背景第11-13页
第二章 缓诉制度的定义及其法律渊源第13-20页
 第一节 缓诉制度的定义第13-14页
 第二节 暂缓不起诉(或称附条件不起诉)模式概述第14页
 第三节 暂缓起诉模式概述第14-15页
 第四节 缓诉制度与暂缓起诉制度的区别第15-17页
  一、适用对象的范围较广第15页
  二、附带条件的设置更为科学全面第15-16页
  三、处理结果更为灵活多样第16页
  四、价值取向更为丰富完整第16-17页
 第五节 缓诉制度的理论和政策根据第17-20页
  一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第17页
  二、轻刑化和非监禁化的刑罚趋势第17-18页
  三、诉讼和解的精神和原则第18页
  四、强化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原则第18页
  五、特殊教育的原则第18-19页
  六、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方针政策第19页
  七、公共利益原则第19-20页
第三章 实践中缓诉制度的基本构造第20-33页
 第一节 缓诉的适用条件第20-23页
 第二节 缓诉的适用范围及处理方式第23-29页
  一、暂缓不起诉模式的适用范围和处置方式第23-26页
  二、暂缓起诉模式的适用范围及处置方式第26-29页
 第三节 缓诉期限及附设条件的设定第29-33页
  一、缓诉期限的设置第29-30页
  二、缓诉附设条件的设定第30-33页
第四章 缓诉制度的运行程序第33-42页
 第一节 缓诉制度的操作程序第33-36页
  一、缓诉制度的启动第33-34页
  二、对缓诉对象的考验和考察第34页
  三、对缓诉对象的处理第34页
  四、缓诉程序的撤销第34-36页
 第二节 缓诉对象的监督考察和帮教主体第36-38页
 第三节 对缓诉的监督和救济途径第38-42页
  一、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第38页
  二、赋予当事人启动缓诉的决定权第38-39页
  三、赋予当事人相应的救济渠道第39-40页
  四、赋予公安机关进行监督的途径第40页
  五、引入社会监督机制第40-42页
结语第42-43页
参考文献第43-45页

论文共4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论律师个体权利保障--以律师协会为角度的考察
下一篇:论诱惑侦查证据的法律效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