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| 第5-6页 |
| 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前言 | 第9-10页 |
| 1. SIT 概述 | 第10页 |
| 1.1 SIT 的定义 | 第10页 |
| 1.2 SIT 的发展史 | 第10页 |
| 2. SIT 作用机制 | 第10-12页 |
| 2.1. 诱导产生 IgG 抗体 | 第10-11页 |
| 2.2. 调节 Th l/ T h 2 平衡 | 第11页 |
| 2.3. 调节性 T 细胞介导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 | 第11-12页 |
| 2.4. 降低变应原特异性 IgE 分泌 | 第12页 |
| 3. SIT 的特点 | 第12-14页 |
| 3.1 缓解症状 | 第12页 |
| 3.2 减少药物需求 | 第12-13页 |
| 3.3 预防哮喘 | 第13页 |
| 3.4 终止治疗后的持久疗效 | 第13-14页 |
| 4. SIT 途径 | 第14-16页 |
| 4.1. 皮下免疫治疗 | 第14-15页 |
| 4.2. 舌下免疫治疗 | 第15页 |
| 4.3. SCIT+SLIT | 第15-16页 |
| 4.4 淋巴管内免疫治疗(Intralympatic immunotherapy,ILIT) | 第16页 |
| 4.5 透皮免疫治疗(Epicutaneous immunotherapy,EPIT) | 第16页 |
| 5. 新型变应原 | 第16-17页 |
| 5.1 类变应原 | 第16-17页 |
| 5.2 变应原佐剂和载体 | 第17页 |
| 5.3 重组变应原 | 第17页 |
| 6. 展望 | 第17-1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9-23页 |
| 致谢 | 第23-24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24-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