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个性心理学(人格心理学)论文

父母教养方式对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:人格特质的中介作用

摘要第10-12页
ABSTRACT第12-13页
第1章 绪论第14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4-15页
    1.2 问题的提出第15页
    1.3 研究意义第15-17页
第2章 研究综述第17-31页
    2.1 流动儿童研究综述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流动儿童的定义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流动儿童的相关研究第17-19页
    2.2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第20-21页
    2.3 人格的研究综述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人格的定义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人格的测量第21-22页
    2.4 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第22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心理弹性的定义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心理弹性的理论模型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心理弹性的测量第28页
    2.5 父母教养方式、心理弹性、人格三者间的相关研究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弹性之间的研究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之间的研究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心理弹性与人格之间的研究第30-31页
第3章 研究构想和设计第31-34页
    3.1 研究目的第31页
    3.2 研究假设第31页
    3.3 研究对象第31-32页
    3.4 研究方法第32页
    3.5 研究工具第32-33页
    3.6 数据处理第33-34页
第4章 研究结果第34-53页
    4.1 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总体状况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性第35-36页
    4.2 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特征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总体状况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差异性第37-39页
    4.3 流动儿童的人格特质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流动儿童人格特质的总体状况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流动儿童人格特质的差异性第39-40页
    4.4 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、心理弹性、人格特质之间的相关性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弹性的相关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人格特质与心理弹性的相关第42-43页
    4.5 人格特质各维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弹性间的中介作用第43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心理弹性的回归分析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人格特质各维度的回归分析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人格特质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弹性间的中介作用检验第48-53页
第5章 分析与讨论第53-64页
    5.1 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、心理弹性和人格特质的总体状况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5.2 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、心理弹性和人格特质的差异性分析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性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差异性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流动儿童人格特质的差异性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5.3 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、心理弹性和人格特质的相关性分析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弹性的相关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流动儿童人格特质与心理弹性的相关第59-60页
    5.4 人格特质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弹性间的中介作用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外向性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弹性之间的中介作用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宜人性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弹性之间的中介作用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谨慎性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弹性之间的中介作用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开放性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弹性之间的中介作用第62-64页
第6章 结论与反思第64-67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64-65页
    6.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65页
    6.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65-67页
附录第67-69页
参考文献第69-74页
致谢第74-76页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6页

论文共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老年人孤独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
下一篇: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对大学生网络依赖问题的行动研究--以山东大学六名在校生为团体治疗干预对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