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世界各国经济概况、经济史、经济地理论文--中国经济论文--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--技术发展与革新论文

环杭州湾城市创新要素空间集聚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1 绪论第11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1 湾区建设的必要性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2 国外湾区的发展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3 环杭州湾概况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4 环杭州湾创新发展基础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1 理论意义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2 实践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2 研究思路及内容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思路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内容第16页
    1.3 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6-17页
    1.4 研究主要创新点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探讨了创新要素空间集聚的内在机制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探讨了湾区与城市群创新要素集聚上的差异第17-18页
2 文献综述与方法第18-21页
    2.1 创新要素集聚理论研究第18-19页
    2.2 城市群和湾区创新集聚第19-20页
    2.3 湾区的发展与创新研究第20-21页
3 湾区创新要素集聚的相关机制与集聚特点第21-29页
    3.1 创新要素空间集聚机制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空间辐射效应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空间吸纳效应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空间闭塞效应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多重效应的空间较量第23-24页
    3.2 城市群的创新要素集聚第24页
    3.3 湾区与创新要素集聚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水平高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高度开放条件下的创新要素集聚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产学城融合下的创新集聚第26-27页
    3.4 以旧金山湾区为例:创新型湾区创新集聚典型特点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具有高度协同的产学研一体化结构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深度链接国际创新要素第27-28页
    3.5 环杭州湾创新集聚特征第28-29页
4 环杭州湾的创新要素空间集聚特征演变分析第29-52页
    4.1 指标构建与数据选取第29-30页
    4.2 研究方法第30-31页
    4.3 创新要素空间集聚演变实证分析第31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全局自相关分析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1 环杭州湾创新要素空间分布特点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2 创新要素的全域自相关演变机制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局部自相关分析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空间集聚特征演变路径第38-39页
    4.4 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要素空间集聚的空间演变第39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全局自相关分析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.1 创新要素集聚特征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.2 全域自相关演变机制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局部自相关分析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空间集聚特征的演变路径第48-49页
    4.5 环杭州湾与长三角创新要素空间集聚特征比较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环杭州湾与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要素空间集聚特征演变路径比较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5.1.1 创新要素空间集聚特征演变路径差异巨大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5.1.2 创新要素空间集聚特点也有显著差异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环杭州湾在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集聚中的作用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环杭州湾在创新要素空间集聚中的不足之处第50-52页
5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52-56页
    5.1 主要结论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环杭州湾城市的创新要素集聚呈现无序特征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要素集聚呈现无序特征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环杭州湾城市创新要素空间集聚的优劣势第52-53页
    5.2 政策思路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加强创新要素集聚中心的对外扩散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破除创新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加强创新要素集聚“洼地”对要素的吸纳作用第54-55页
    5.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55-56页
参考文献第56-58页
致谢第58页

论文共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萧山区与杭州主城区一体化绩效评估研究
下一篇: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与路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