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2页 |
1.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课题的来源 | 第11页 |
1.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第2章 川芎、茶芎和当归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| 第12-41页 |
2.1 前言 | 第12-13页 |
2.2 川芎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| 第13-23页 |
2.2.1 苯酞类化合物 | 第13-17页 |
2.2.2 有机酚酸类化合物 | 第17-19页 |
2.2.3 生物碱类化合物 | 第19-21页 |
2.2.4 多糖类化合物 | 第21-22页 |
2.2.5 其它化合物 | 第22-23页 |
2.3 茶芎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| 第23-28页 |
2.3.1 挥发油 | 第23-24页 |
2.3.2 苯酞类化合物 | 第24-25页 |
2.3.3 有机酸类化合物 | 第25页 |
2.3.4 其它化合物 | 第25-26页 |
2.3.5 茶芎的药理作用研究 | 第26-28页 |
2.4 当归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| 第28-41页 |
2.4.1 挥发油 | 第28页 |
2.4.2 苯酞类化合物 | 第28-31页 |
2.4.3 有机酸类化合物 | 第31-32页 |
2.4.4 香豆素和黄酮类化合物 | 第32-35页 |
2.4.5 多糖 | 第35-36页 |
2.4.6 其它化合物 | 第36页 |
2.4.7 当归的药理作用研究 | 第36-41页 |
第3章 川芎的化学成分研究 | 第41-51页 |
3.1 前言 | 第41-42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42-50页 |
3.2.1 仪器、试剂及原料 | 第42-43页 |
3.2.2 提取与分离 | 第43-45页 |
3.2.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| 第45-48页 |
3.2.4 实验结果 | 第48-50页 |
3.3 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4章 川芎中多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 | 第51-65页 |
4.1 实验仪器与试药 | 第51页 |
4.2 供试品提取方法的选择及色谱条件的优化 | 第51-53页 |
4.2.1 供试品提取方法的选择 | 第51-52页 |
4.2.2 色谱条件的优化 | 第52-53页 |
4.3 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| 第53-63页 |
4.3.1 色谱条件 | 第53-54页 |
4.3.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| 第54页 |
4.3.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| 第54-55页 |
4.3.4 线性关系考察 | 第55-57页 |
4.3.5 精密度考察 | 第57-59页 |
4.3.6 稳定性考察 | 第59页 |
4.3.7 重复性考察 | 第59-61页 |
4.3.8 加样回收率考察 | 第61-63页 |
4.4 川芎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| 第63-64页 |
4.5 小结 | 第64-65页 |
结论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83页 |
附录 | 第83-9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