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伤批评视域中的索尔·贝娄小说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绪论 | 第10-16页 |
一、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二、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2-13页 |
三、研究方法、思路和研究意义 | 第13-16页 |
第一章 《只争朝夕》:哀悼犹太种族创伤的三重空间 | 第16-29页 |
第一节 哀悼流散 | 第16-19页 |
一、出俄国记 | 第17页 |
二、祖父逃离迫害 | 第17-19页 |
第二节 哀悼大屠杀 | 第19-22页 |
一、威尔赫姆“受难”与纳粹屠犹 | 第19-20页 |
二、屠宰场与牙齿的大屠杀隐喻 | 第20-22页 |
第三节 哀悼犹太性的丧失 | 第22-29页 |
一、哀悼犹太教信仰的丧失 | 第23-25页 |
二、哀悼犹太身份的丧失 | 第25-29页 |
第二章 《赛姆勒先生的行星》:创伤见证 | 第29-42页 |
第一节 见证创伤 | 第29-33页 |
一、受难 | 第29-31页 |
二、拯救 | 第31-32页 |
三、复仇 | 第32-33页 |
第二节 创伤幽灵的再现 | 第33-37页 |
一、地铁与坟墓 | 第34-35页 |
二、见证偷窃 | 第35-37页 |
第三节 医治创伤 | 第37-42页 |
一、反思大屠杀被淹没的原因 | 第37-39页 |
二、宽恕敌人 | 第39-40页 |
三、重建受害者的价值观 | 第40-42页 |
第三章 《贝拉罗莎暗道》:创伤的记忆与遗忘 | 第42-56页 |
第一节 被压抑的创伤记忆 | 第42-47页 |
一、方斯坦的缄默 | 第42-44页 |
二、拯救者的冷漠 | 第44-46页 |
三、他者的隐匿 | 第46-47页 |
第二节 创伤记忆的幽灵再现 | 第47-52页 |
一、索莱拉的创伤症候 | 第47-49页 |
二、匿名的叙述者 | 第49-52页 |
第三节 创伤的遗忘与记忆的反思 | 第52-56页 |
一、记忆与宽恕 | 第52-54页 |
二、世俗记忆与神性记忆 | 第54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63-64页 |
附录:创伤批评理论渊源探究 | 第64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2页 |
后记 | 第72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