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药学论文--药剂学论文

新型二氧化硅—脂质递药系统用于口服递送抗肿瘤药物的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文献综述第11-21页
引言第21-23页
第一章 表面修饰二氧化硅的含醇脂质体的制备及评价第23-37页
    第一节 硅-醇质体的制备及体外评价第24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1 仪器与材料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实验方法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分析方法建立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娃-醇质体的制备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硅-醇质体的表征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 包封率测定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 稳定性考察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6 体外释放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实验结果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 分析方法建立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 硅-醇质体的表征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3 包封率测定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4 稳定性考察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5 体外释放第28-30页
    第二节 硅-醇质体的体内药动学评价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 仪器与材料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色谱条件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方法专属性考察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体内药动学相关标准曲线建立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精密度试验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 体内药动学评价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实验结果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 体内药动学相关标准曲线建立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 体内药动学评价第32-34页
    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 讨论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 小结第35-37页
第二章 二氧化硅-脂质型共载药系统制备和表征及其经口服抗肿瘤研究第37-59页
    第一节 共载药系统的制剂学研究第38-44页
        1.1 仪器与材料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实验方法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分析方法建立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定量方法考察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共载药系统构建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 包封率测定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 稳定性考察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实验结果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 分析方法建立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 包封率测定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3 稳定性考察第43-44页
    第二节 共载药系统的体外评价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1 仪器与材料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共载药系统的性质研究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体外释放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实验结果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 共载药系统的性质研究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 体外释放第46-48页
    第三节 共载药系统的体内药动学评价第48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1 仪器与材料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 实验方法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 体内样品分析方法建立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共载药系统药动学实验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 共载药系统体内分布实验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实验结果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 共载药系统体内药动学实验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 共载药系统体内分布实验第51-53页
    第四节 共载药系统的体内药效学与载体安全性评价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1 仪器与材料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 实验方法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 体内药效学评价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 安全性评价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 实验结果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 体内药效学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 安全性评价第54-57页
    第五节 讨论与小结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1 讨论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 小结第57-59页
全文总结第59-61页
参考文献第61-71页
英文缩略语注释第71-73页
致谢第73-75页
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第75页

论文共7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低密度脂蛋白偶联N-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共转运siRNA/阿霉素肿瘤靶向递药系统
下一篇:纤维素硫酸酯的合成及其作为绿色胶黏剂的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