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CONTENTS | 第8-11页 | 
| 摘要 | 第11-13页 | 
| ABSTRACT | 第13-14页 | 
| 縮略语 | 第15-16页 | 
| 第1章 绪论 | 第16-26页 | 
| 1.1 引言 | 第16页 | 
| 1.2 心脏及血液循环 | 第16-17页 | 
| 1.3 心脏瓣膜及心脏瓣膜病 | 第17页 | 
| 1.4 人工心脏瓣膜研究进展 | 第17-23页 | 
| 1.4.1 人工心脏瓣膜工作原理 | 第17-18页 | 
| 1.4.2 人工心脏瓣膜分类和特点 | 第18-21页 | 
| 1.4.3 生物心脏瓣膜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1-23页 | 
| 1.5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23页 | 
| 1.6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 
| 1.6.1 课题的提出 | 第23页 | 
| 1.6.2 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 
| 1.7 本章小结 | 第24-26页 | 
| 第2章 生物瓣膜基础理论 | 第26-42页 | 
| 2.1 心脏力学 | 第26-27页 | 
| 2.1.1 心动周期的力学过程 | 第26页 | 
| 2.1.2 心脏的力与速度关系 | 第26-27页 | 
| 2.2 血管力学 | 第27-32页 | 
| 2.2.1 血管的构造 | 第27-28页 | 
| 2.2.2 粘弹性血管壁的应力和应变 | 第28-30页 | 
| 2.2.3 粘弹性均匀血管中的Poisuille流动 | 第30-32页 | 
| 2.3 生物瓣膜与血液耦合ALE法 | 第32-40页 | 
| 2.3.1 欧拉方法和拉格朗日方法 | 第32-33页 | 
| 2.3.2 ALE法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| 第33-35页 | 
| 2.3.3 ALE法的数值计算 | 第35-40页 | 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 
| 第3章 生物瓣膜数字化造型 | 第42-48页 | 
| 3.1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| 第42页 | 
| 3.2 生物瓣膜瓣叶的建模过程 | 第42-46页 | 
| 3.2.1 瓣叶建模的基本原则 | 第42-43页 | 
| 3.2.2 瓣叶建模基本过程 | 第43-45页 | 
| 3.2.3 生物瓣膜整体结构装配 | 第45-46页 | 
| 3.3 心脏瓣膜处动脉壁建模 | 第46-47页 | 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 
| 第4章 有限元法及血液力学性能分析 | 第48-54页 | 
| 4.1 有限元法及其有限元软件 | 第48-49页 | 
| 4.1.1 有限元法 | 第48页 | 
| 4.1.2 有限元软件概述 | 第48-49页 | 
| 4.2 ANSYS Workbench概述及ANSYS Workbench产品分析流程 | 第49-50页 | 
| 4.2.1 ANSYS Workbench概述 | 第49页 | 
| 4.2.2 ANSYS基本分析过程 | 第49-50页 | 
| 4.3 血液力学性能分析 | 第50-53页 | 
| 4.3.1 血液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50页 | 
| 4.3.2 血液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及材料属性定义 | 第50-51页 | 
| 4.3.3 FLUENT求解 | 第51-52页 | 
| 4.3.4 血液的动力学分析 | 第52-53页 | 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 
| 第5章 生物瓣膜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| 第54-80页 | 
| 5.1 生物瓣膜瓣叶分析前处理 | 第54-58页 | 
| 5.1.1 瓣叶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导入 | 第54-55页 | 
| 5.1.2 瓣叶材料定义 | 第55页 | 
| 5.1.3 瓣叶单元类型及算法的选择 | 第55-56页 | 
| 5.1.4 瓣叶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| 第56-57页 | 
| 5.1.5 边界条件设定 | 第57-58页 | 
| 5.1.6 耦合分析求解 | 第58页 | 
| 5.2 瓣叶泊松比对生物瓣膜力学性能影响 | 第58-63页 | 
| 5.3 瓣叶弹性模量对生物瓣膜力学性能影响 | 第63-68页 | 
| 5.4 瓣叶厚度对生物瓣膜力学性能影响 | 第68-73页 | 
| 5.5 血液入口速度对生物瓣膜力学性能影响 | 第73-78页 | 
| 5.6 本章小结 | 第78-80页 | 
| 全文总结及展望 | 第80-82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82-88页 | 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| 第88-90页 | 
| 致谢 | 第90-91页 | 
| 附表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