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1 引言 | 第11-17页 |
1.1 细菌耐药的研究进展 | 第11-12页 |
1.2 cfr基因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1.2.1 cfr基因的来源及作用机制 | 第12页 |
1.2.2 cfr基因的流行情况 | 第12-13页 |
1.2.3 cfr基因的传播机制 | 第13-14页 |
1.3 肠球菌及其耐药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.1 肠球菌的概述 | 第14页 |
1.3.2 肠球菌的耐药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7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7-35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17-21页 |
2.1.1 实验菌株 | 第17页 |
2.1.2 主要培养基及配制 | 第17-18页 |
2.1.3 主要试剂配制 | 第18-19页 |
2.1.4 所用药物的配置 | 第19-20页 |
2.1.5 所需酶及试剂盒 | 第20页 |
2.1.6 仪器耗材 | 第20-21页 |
2.2 方法 | 第21-35页 |
2.2.1 样品采集 | 第21页 |
2.2.2 cfr基因阳性肠球菌的鉴定 | 第21-23页 |
2.2.3 脉冲场凝胶电泳(PFGE) | 第23-27页 |
2.2.4 最小抑菌浓度(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,MIC)测定 | 第27-29页 |
2.2.5 肠球菌接合转移 | 第29页 |
2.2.6 肠球菌质粒电转化粪肠球菌JH2-2 | 第29-30页 |
2.2.7 cfr阳性肠球菌分离株质粒DNA的提取 | 第30-31页 |
2.2.8 Southern Blot分析 | 第31-33页 |
2.2.9 cfr基因环境分析 | 第33-35页 |
3 结果 | 第35-46页 |
3.1 氟苯尼考低敏感肠球菌菌株分离鉴定 | 第35页 |
3.2 cfr基因分离鉴定 | 第35-36页 |
3.3 PFGE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4 药敏试验结果 | 第37-38页 |
3.5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| 第38-41页 |
3.6 接合子及电转子cfr基因鉴定结果 | 第41-42页 |
3.7 接合子及电转子PFGE鉴定 | 第42-43页 |
3.8 cfr基因的杂交定位 | 第43-44页 |
3.9 引物步移结果 | 第44-46页 |
4 讨论 | 第46-49页 |
4.1 肠球菌的初步鉴定分离方法的选择 | 第46页 |
4.2 动物源肠球菌中cfr基因流行情况 | 第46页 |
4.3 PFGE分析肠球菌同源性 | 第46-47页 |
4.4 cfr基因阳性肠球菌耐药表型及相关耐药基因检测 | 第47-48页 |
4.5 携带cfr基因肠球菌水平传播机制的研究 | 第48页 |
4.6 cfr基因定位 | 第48页 |
4.7 cfr基因环境分析 | 第48-49页 |
5 结论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