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渝铁路盖家阴山滑坡工程治理措施评价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16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选题依据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1 滑坡治理措施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滑坡工程治理措施评价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环境及滑坡体基本特征 | 第16-24页 |
2.1 地理位置 | 第16页 |
2.2 工程地质条件 | 第16-19页 |
2.2.1 地形地貌 | 第16-17页 |
2.2.2 地层岩性 | 第17-18页 |
2.2.3 地质构造及地震 | 第18-19页 |
2.2.4 气象及水文地质 | 第19页 |
2.3 滑坡形态、规模及边界特征 | 第19-21页 |
2.4 滑坡体结构特征 | 第21-23页 |
2.5 滑坡变形活动特征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盖家阴山滑坡工程治理措施 | 第24-27页 |
3.1 截排水工程 | 第24页 |
3.2 平整减载和反压工程 | 第24-25页 |
3.3 支挡工程 | 第25-26页 |
3.4 滑坡前缘防护工程 | 第26-27页 |
第四章 盖家阴山滑坡综合物探测试研究 | 第27-37页 |
4.1 物探技术简介 | 第27-31页 |
4.1.1 高密度电法 | 第27-29页 |
4.1.2 瑞利面波法 | 第29-31页 |
4.2 测试结果 | 第31-32页 |
4.2.1 高密度电法测试结果 | 第31页 |
4.2.2 瑞利面波法测试结果 | 第31-32页 |
4.3 滑体结构特征 | 第32-33页 |
4.3.1 滑坡地层结构划分 | 第32-33页 |
4.3.2 异常特征分析 | 第33页 |
4.4 滑动面确定 | 第33-35页 |
4.4.1 古滑动面 | 第33-34页 |
4.4.2 潜在滑动面 | 第34-35页 |
4.4.3 滑动过程反演 | 第3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五章 盖家阴山滑坡稳定强度折减法分析 | 第37-50页 |
5.1 概述 | 第37-39页 |
5.2 几何模型 | 第39-40页 |
5.3 计算模型及材料参数 | 第40-42页 |
5.3.1 计算模型 | 第40-41页 |
5.3.2 材料参数 | 第41-42页 |
5.3.3 边界条件及作用力 | 第42页 |
5.4 应力变形特征 | 第42-45页 |
5.4.1 应力分布特征 | 第42-44页 |
5.4.2 位移分布特征 | 第44-45页 |
5.5 塑性屈服特征 | 第45-46页 |
5.6 安全系数 | 第46-49页 |
5.6.1 强度折减法 | 第46-48页 |
5.6.2 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48-49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六章 盖家阴山滑坡稳定性3D应力变形分析 | 第50-57页 |
6.1 概述 | 第50-51页 |
6.2 几何模型 | 第51页 |
6.3 材料参数 | 第51页 |
6.4 应力变形特征 | 第51-54页 |
6.4.1 应力分布特征 | 第51-53页 |
6.4.2 位移分布特征 | 第53-54页 |
6.5 三维计算下的主轴剖面应力变形特征 | 第54-56页 |
6.5.1 应力分布特征 | 第54-55页 |
6.5.2 位移分布特征 | 第55-56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| 第57-59页 |
7.1 结论 | 第57-58页 |
7.2 建议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