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| 第4-5页 |
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英文缩写词表 | 第9-1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8页 |
1.1 脑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| 第15-23页 |
1.1.1 能量代谢障碍 | 第15页 |
1.1.2 炎症反应 | 第15-16页 |
1.1.3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| 第16-17页 |
1.1.4 自由基损伤 | 第17页 |
1.1.5 细胞凋亡 | 第17-18页 |
1.1.6 血管生成 | 第18-23页 |
1.1.6.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| 第19-20页 |
1.1.6.2 血管生成素 | 第20-22页 |
1.1.6.3 转化生长因子β | 第22页 |
1.1.6.4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| 第22-23页 |
1.2 灵芝免疫调节蛋白的研究进展 | 第23-28页 |
1.2.1 灵芝免疫调节蛋白基本特征 | 第24-25页 |
1.2.2 灵芝免疫调节蛋白的免疫学活性 | 第25-26页 |
1.2.3 rLZ-8 的生物活性 | 第26页 |
1.2.4 rLZ-8 与局灶性脑缺血 | 第26-28页 |
第2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7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8-29页 |
2.1.1 实验动物 | 第28页 |
2.1.2 主要器械及设备 | 第28页 |
2.1.3 主要试剂 | 第28-29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9-36页 |
2.2.1 线栓的制备 | 第29页 |
2.2.2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备 | 第29-30页 |
2.2.3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| 第30-31页 |
2.2.4 神经功能评分 | 第31-32页 |
2.2.5 脑组织固定及取材 | 第32页 |
2.2.6 常规石蜡切片的制备 | 第32-33页 |
2.2.7 HE 染色 | 第33页 |
2.2.8 原位末端标记检测细胞凋亡数 | 第33-34页 |
2.2.9 检测脑组织中 ED-1、VEGF 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数量 | 第34页 |
2.2.10 Western blot 检测各种蛋白表达情况 | 第34-36页 |
2.3 统计学分析 | 第36-37页 |
第3章 结果 | 第37-50页 |
3.1 一般状态 | 第37页 |
3.2 体重变化 | 第37-39页 |
3.3 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| 第39-41页 |
3.4 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 | 第41-42页 |
3.5 rLZ-8 对各组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6 rLZ-8 对各组大鼠脑组织 ED-1 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3.7 rLZ-8 对各组大鼠脑缺血微血管数量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8 rLZ-8 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 VEGF 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3.8.1 各组大鼠脑组织 VEGF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| 第46-47页 |
3.8.2 Western blot 检测大鼠脑组织 VEGF 蛋白表达结果 | 第47页 |
3.9 rLZ-8 对各组大鼠脑组织 Ang-1 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3.10 rLZ-8 对各组大鼠脑组织 TGF-β1 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第4章 讨论 | 第50-59页 |
4.1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备 | 第50-52页 |
4.2 rLZ-8 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神经功能评分及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4.3 rLZ-8 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4.4 rLZ-8 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炎症反应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4.5 rLZ-8 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血管生成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4.6 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7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