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符号及缩写说明 | 第12-1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8页 |
1.1 大气氧化能力与自由基化学概述 | 第14-18页 |
1.2 国际研究进展 | 第18-23页 |
1.3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23-26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6-28页 |
第2章 观测资料和模式简介 | 第28-39页 |
2.1 观测站点 | 第28-30页 |
2.1.1 鹤咀大气背景站 | 第29页 |
2.1.2 黄河入海口大气背景站 | 第29-30页 |
2.2 观测仪器与质控质保 | 第30-35页 |
2.2.1 常规痕量气体的测定 | 第32-33页 |
2.2.2 HONO的测定 | 第33页 |
2.2.3 PAN的测定 | 第33-34页 |
2.2.4 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的测定 | 第34-35页 |
2.3 后向气流轨迹计算 | 第35页 |
2.4 OBM-AOCP模式 | 第35-39页 |
第3章 华南和华北典型区域背景大气污染特征分析 | 第39-52页 |
3.1 鹤咀大气背景站污染特征 | 第39-45页 |
3.2 黄河入海口大气背景站污染特征 | 第45-51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4章 华南与华北区域背景大气氧化能力与OH反应活性分析 | 第52-62页 |
4.1 鹤咀大气背景站 | 第52-56页 |
4.2 黄河入海口大气背景站 | 第56-60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5章 华南与华北区域背景大气自由基收支平衡分析 | 第62-71页 |
5.1 鹤咀大气背景站 | 第62-66页 |
5.2 黄河入海口大气背景站 | 第66-69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4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71-72页 |
6.2 创新点及科学意义 | 第72-73页 |
6.3 不足与展望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6页 |
发表论文 | 第86-87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