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温岭运用人民调解手段解决医疗纠纷案例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一章 导论 | 第7-9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7-8页 |
| ·他人的研究 | 第8-9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| 第9页 |
| 第二章 "医疗纠纷"概述 | 第9-13页 |
| ·基本概念 | 第9页 |
| ·性质 | 第9-10页 |
| ·特点 | 第10-11页 |
| ·医疗纠纷是由患者方提起的 | 第10页 |
| ·医疗纠纷的核心是权利义务问题 | 第10页 |
| ·医疗纠纷数量大幅上升 | 第10-11页 |
| ·医疗纠纷解决的途径多样化 | 第11页 |
| ·产生的原因 | 第11-13页 |
| ·少数医护人员违规操作而导致医疗过失 | 第11-12页 |
| ·医疗技术水平不高产生医疗纠纷 | 第12页 |
| ·舆论媒体的误导对医疗纠纷的影响 | 第12-13页 |
| ·不健康的社会现象激化医疗纠纷 | 第13页 |
| 第三章 现有医疗纠纷解决途径 | 第13-14页 |
| ·医院方与患者方自行协商解决 | 第13页 |
| ·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解 | 第13-14页 |
| ·诉讼解决 | 第14页 |
| 第四章 第三方调解医疗纠纷机制探索 | 第14-17页 |
| ·国外的探索和实践 | 第15-16页 |
| ·国内的典型模式 | 第16-17页 |
| ·北京模式 | 第16页 |
| ·河南安阳模式 | 第16页 |
| ·安徽合肥模式 | 第16页 |
| ·上海模式 | 第16-17页 |
| ·天津模式 | 第17页 |
| ·浙江宁波模式 | 第17页 |
| 第五章 人民调解手段解决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和优势 | 第17-19页 |
| ·法律依据 | 第17-18页 |
| ·优势 | 第18-19页 |
| ·相对的中立性 | 第18页 |
| ·较强的专业性 | 第18页 |
| ·成本的低廉性 | 第18页 |
| ·充分的灵活性 | 第18页 |
| ·良好的保密性 | 第18页 |
| ·较强的亲和性 | 第18-19页 |
| 第六章 温岭市医疗纠纷调委会的实践 | 第19-23页 |
| ·医疗纠纷调委会的组织架构 | 第19-20页 |
| ·政策保障 | 第19页 |
| ·运行平台 | 第19页 |
| ·专业队伍 | 第19-20页 |
| ·具体做法 | 第20-21页 |
| ·注重预防 | 第20页 |
| ·强调第三方介入 | 第20页 |
| ·加强部门联动 | 第20页 |
| ·增强刚性约束 | 第20-21页 |
| ·建立长效机制 | 第21页 |
| ·建立结案回访制度 | 第21页 |
| ·工作成效 | 第21页 |
| ·意义 | 第21-23页 |
| ·拓宽群众诉求和维权渠道 | 第21-22页 |
| ·加强了医院的规范管理 | 第22页 |
| ·减少了各级领导精力牵制 | 第22-23页 |
| 第七章 对医疗纠纷调解的量化统计 | 第23-27页 |
| ·问卷调查 | 第23-24页 |
| ·问卷的设计原理和实施过程 | 第23页 |
| ·问卷结果的分析 | 第23-24页 |
| ·118个案例的情况 | 第24-26页 |
| ·协议书范本 | 第24-25页 |
| ·量化统计 | 第25-26页 |
| ·电话访问情况 | 第26-27页 |
| 第八章 个案的类型分析 | 第27-29页 |
| ·事实认定困难型 | 第27页 |
| ·监管失职型 | 第27-28页 |
| ·损失扩大型 | 第28页 |
| ·机会丧失型 | 第28-29页 |
| 第九章 调处机制运行过程中的缺陷 | 第29-31页 |
| ·法律方面 | 第29-30页 |
| ·医疗纠纷赔偿法律存在"二元化"标准 | 第29-30页 |
| ·调解协议与医疗责任保险理赔依据存在冲突 | 第30页 |
| ·行政方面 | 第30-31页 |
| ·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| 第30页 |
| ·专业调委会经费投入上仍需增加 | 第30-31页 |
| 第十章 建议和结论 | 第31-33页 |
| ·法律方面的建议 | 第31页 |
| ·统一医疗纠纷赔偿标准 | 第31页 |
| ·建立医疗过错鉴定制度 | 第31页 |
| ·行政方面的建议 | 第31-32页 |
| ·加强专职调解员队伍建设 | 第31页 |
| ·加大投入,确保医疗纠纷调处机制的正常运行 | 第31-32页 |
| ·建立完善调解结案善意反馈机制 | 第32页 |
| ·结论 | 第32-33页 |
| 附录 | 第33-3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5-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