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6页 |
1.1 引言 | 第12-13页 |
1.1.1 工程中的振动疲劳 | 第12页 |
1.1.2 振动疲劳分析的必要性 | 第12-13页 |
1.1.3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3页 |
1.2 振动疲劳 | 第13-18页 |
1.2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4页 |
1.2.2 振动疲劳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2.3 振动疲劳的特点及估算方法 | 第15-18页 |
1.3 振动疲劳研究现状 | 第18-21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0-21页 |
1.4 振动疲劳寿命分析的关键问题 | 第21-24页 |
1.4.1 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 | 第22页 |
1.4.2 部件的疲劳特性曲线 | 第22-23页 |
1.4.3 结构的振动特性分析 | 第23页 |
1.4.4 外部载荷特征分析 | 第23-24页 |
1.5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第2章 汽车后扭力梁结构振动特性分析 | 第26-42页 |
2.1 模态试验理论基础 | 第26-27页 |
2.2 后扭力梁结构自由模态分析 | 第27-29页 |
2.2.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27-29页 |
2.2.2 有限元模型验证 | 第29页 |
2.3 自由模态试验 | 第29-32页 |
2.3.1 试验系统和要求 | 第29-30页 |
2.3.2 试验方法 | 第30-31页 |
2.3.3 试验结果 | 第31-32页 |
2.4 后扭力梁结构的工作模态分析 | 第32-40页 |
2.4.1 工作模态分析法 | 第32-34页 |
2.4.2 工作模态分析 | 第34-37页 |
2.4.3 工作应变模态试验 | 第37-4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3章 动力学建模仿真与结构强度分析 | 第42-52页 |
3.1 轴头载荷的迭代仿真与识别 | 第42-48页 |
3.1.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| 第42-43页 |
3.1.2 轴头载荷谱的迭代分析 | 第43-46页 |
3.1.3 载荷谱的识别 | 第46-48页 |
3.2 后扭力梁结构的静强度分析 | 第48-51页 |
3.2.1 面向强度的有限元模型 | 第48页 |
3.2.2 后扭力梁 3 种典型的危险工况 | 第48-49页 |
3.2.3 强度分析 | 第49-51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4章 二向应变片主应力推导与应变试验研究 | 第52-67页 |
4.1 基于二向应变片主应力推导 | 第52-55页 |
4.1.1 应变片试验法的基本原理 | 第52-53页 |
4.1.2 剪应力解析法 | 第53-55页 |
4.2 主应力推导在 U 型开口薄壁件上的应用 | 第55-60页 |
4.2.1 U 型开口薄壁件结构设计 | 第55-56页 |
4.2.2 U 型开口薄壁件主应力 | 第56-60页 |
4.3 薄壁结构件应变试验 | 第60-63页 |
4.3.1 试验平台及过程 | 第60-62页 |
4.3.2 对比分析 | 第62-63页 |
4.4 后扭力梁结构应变试验 | 第63-66页 |
4.4.1 基于二向应变片后扭力梁结构主应力 | 第63-64页 |
4.4.2 基于应变花结构主应力 | 第64-6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5章 后扭力梁结构动应力分析 | 第67-82页 |
5.1 动应力计算方法 | 第67-70页 |
5.1.1 准静态法 | 第68页 |
5.1.2 直接积分法 | 第68-69页 |
5.1.3 模态叠加法 | 第69-70页 |
5.2 后扭力梁结构动应力 | 第70-76页 |
5.2.1 准静态应力分析 | 第70-72页 |
5.2.2 直接积分法应力分析 | 第72-74页 |
5.2.3 模态叠加应力分析 | 第74-76页 |
5.3 动应力台架试验 | 第76-80页 |
5.3.1 试验原理及设备 | 第76-77页 |
5.3.2 试验过程 | 第77页 |
5.3.3 数据分析处理 | 第77-8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第6章 振动疲劳寿命分析 | 第82-117页 |
6.1 疲劳性能曲线重构 | 第82-85页 |
6.1.1 材料 S-N 曲线 | 第82-83页 |
6.1.2 部件 S-N 曲线 | 第83-85页 |
6.2 时域法疲劳分析计算 | 第85-89页 |
6.2.1 准静态法疲劳寿命 | 第85-87页 |
6.2.2 直接积分法疲劳寿命 | 第87-88页 |
6.2.3 模态叠加法疲劳寿命 | 第88-89页 |
6.3 典型路段-石块路 R10 结构疲劳时域分析 | 第89-94页 |
6.3.1 关键部位的单元与测点 | 第89页 |
6.3.2 疲劳寿命分析对比 | 第89-91页 |
6.3.3 台架应变试验 | 第91-94页 |
6.4 疲劳寿命频域法 | 第94-107页 |
6.4.1 载荷谱频谱分析 | 第95页 |
6.4.2 结构频响分析 | 第95-101页 |
6.4.3 结构疲劳寿命频域法 | 第101-103页 |
6.4.4 基于全路段载荷的疲劳分析 | 第103-105页 |
6.4.5 基于共振三路段载荷的疲劳分析 | 第105-106页 |
6.4.6 基于石块路段载荷的疲劳分析 | 第106-107页 |
6.5 加载频率对结构动应力影响 | 第107-115页 |
6.5.1 加载频率对结构应力的影响 | 第107-111页 |
6.5.2 共振频率对振动疲劳损伤的贡献 | 第111-115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115-117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7-122页 |
7.1 结论与创新点 | 第117-120页 |
7.1.1 全文结论 | 第117-120页 |
7.1.2 主要创新点 | 第120页 |
7.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| 第120-122页 |
致谢 | 第122-1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3-130页 |
附录 | 第130-14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