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8-12页 |
(一)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8-9页 |
(二) 研究综述 | 第9-10页 |
(三)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| 第10-12页 |
1. 文献研究法 | 第10页 |
2. 案例研究法 | 第10页 |
3. 论文创新之处 | 第10-12页 |
一、社会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理论依据 | 第12-16页 |
(一) 社会组织概念与类型 | 第12页 |
(二)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概念特点与环境公益诉讼类型 | 第12-13页 |
1.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概念 | 第12页 |
2.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特点 | 第12-13页 |
3. 环境公益诉讼的类型 | 第13页 |
(三) 社会组织作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的几种理论 | 第13-16页 |
1. 辅助原则与民意集中理论 | 第13-14页 |
2. 公共利益概念的理论 | 第14页 |
3. 环境权理论发展 | 第14-16页 |
二、社会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现状 | 第16-22页 |
(一) 社会组织原告主体资格的立法进程与现状 | 第16-17页 |
(二) 主体资格实践发展现状--基于司法案例视角 | 第17-22页 |
1. 2012年、2013年原告资格难以获认可 | 第18页 |
2. 2014年原告主体资格实现破冰,逐步获得认可 | 第18-20页 |
3. 2015年后原告主体资格基本实现全面确立,但受限制提起诉讼仍旧困难重重 | 第20-22页 |
三、社会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存在的困境 | 第22-29页 |
(一) 社会组织原告资格法律困境 | 第22-23页 |
1. 符合规定设立条件的社会组织数量较少 | 第22页 |
2. 对符合条件社会组织考核标准过高 | 第22页 |
3. 诉讼行为公益性约束过于严格 | 第22-23页 |
(二) 社会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其他制度困境 | 第23-29页 |
1. 举证责任不明确 | 第23-25页 |
2. 社会组织作为原告承担的巨额资金压力 | 第25-27页 |
3. 调解和解规定过于宽泛 | 第27页 |
4. 赔偿费用难以确定、管理机制缺失 | 第27-29页 |
四、社会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困境破解 | 第29-35页 |
(一) 法律规定中,降低社会组织主体资格进入门槛 | 第29-30页 |
1. 司法解释层面降低社会组织主体资格限制 | 第29页 |
2. 最高人民法院、地方各级法院在审判实践中通过案例树立标准 | 第29-30页 |
(二) 细化证明责任规则 | 第30页 |
1. 重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构成要件 | 第30页 |
2. 受害方承担初步证明责任 | 第30页 |
(三) 建立民事公益诉讼费用承担机制 | 第30-32页 |
1. 建立合理的费用负担规则 | 第30-31页 |
2. 建立专项支持基金 | 第31-32页 |
(四) 规范和解调解制度 | 第32-33页 |
1. 限定协议内容 | 第32-33页 |
2. 完善协议内容的公告公开制度 | 第33页 |
(五) 明确损害赔偿金的确定与费用管理制度 | 第33-35页 |
1. 制定完善损害赔偿金制度 | 第33-34页 |
2. 建立费用管理制度 | 第34-35页 |
五、结论 | 第35-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