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麦论文--小麦论文

碳代谢调节因子Cra调控骆驼刺泛菌在小麦根部定殖能力的分子机制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-27页
    1.1 植物内生菌概述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植物内生菌的定义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内生菌的生物学作用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内生菌在植物体内的定殖第13-16页
    1.2 内生菌与农作物相互作用协助抗逆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自然界中农作物所面临的逆境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内生菌与植物的相互作用第16-18页
    1.3 生物膜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生物膜的定义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生物膜的结构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生物膜的优势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生物膜与环二鸟苷酸(cyclic dimeric GMP、c-di-GMP)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6 生物膜与sRNA第21-22页
    1.4 全局转录因子Cra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细胞内的碳代谢调节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碳代谢调控因子Cra第24-25页
    1.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5-26页
    1.6 技术路线第26-27页
第二章 Cra影响Pantoea alhagi LTYR-11Z定殖小麦根系的能力第27-41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7页
    2.2 材料和方法第27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菌株、质粒和引物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克隆构建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突变及互补株构建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突变体及野生型菌株小麦根部表面定殖能力的检测第35-36页
    2.3 结果分析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突变体构建与蛋白纯化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Cra影响P.alhagi LTYR-11Z对小麦根部的定殖第37-41页
第三章 Cra的调控功能鉴定第41-65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41页
    3.2 材料和方法第4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菌株、质粒和引物第41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实时定量PCR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β-gal酶活性检测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凝胶电泳迁移检测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胞外多糖定量检测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非生物表面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8 运动能力检测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9 体外双鸟苷酸环化酶(DGC)活性检测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0 胞内c-di-GMP水平检测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1 其余方法参照第二章第52页
    3.3 结果分析第52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突变体构建与蛋白纯化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Cra调控的转录组数据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Cra通过促进EPS产生来增加生物膜的形成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Cra抑制P.alhagi LTYR-11Z的运动能力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Cra调控通过双鸟苷酸环化酶(DGC)调节胞内c-di-GMP水平第61-65页
第四章 碳源影响Cra的调节功能第65-72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5页
    4.2 材料和方法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菌株、质粒和引物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主要试剂与仪器参考第二章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根际分泌物对P.alhagi LTYR-11Z的影响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不同碳源对P.alhagi LTYR-11Z定殖的影响第66页
    4.3 结果分析第66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突变体构建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Cra的调节功能受不同碳源的影响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P.alhagi LTYR-11Z附着于小麦根系受碳源的影响第70-72页
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第72-76页
第六章 结论第76-77页
参考文献第77-88页
附录第88-102页
致谢第102-103页
作者简介第103页

论文共10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超表达和沉默小麦硝态氮转运蛋白基因TaNRT2.1对植物生长和氮吸收的影响研究
下一篇:小麦TaCKB4在光形态建成和盐胁迫响应中的功能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