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

造纸黑液木质素活性炭的制备、表征及吸附应用

摘要第11-14页
Abstract第14-1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9-34页
    1.1 造纸黑液的来源与危害第19页
    1.2 造纸黑液中木质素的提取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1.3 木质素简介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木质素的化学结构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木质素的理化性质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木质素的资源化应用第22-24页
    1.4 活性炭概述第24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活性炭的基本特征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活性炭的制备原料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活性炭的制备方法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活性炭的应用第30-31页
    1.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主要内容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创新之处第33-34页
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34-45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原料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第34-35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35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木质素基本性质的测定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木质素基活性炭的制备工艺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木质素与制备活性炭的表征第37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吸附实验研究第42-45页
第三章 物理水蒸气活化法制备造纸黑液木质素活性炭第45-68页
    3.1 水蒸气活化活性炭的制备方法第46页
    3.2 造纸黑液木质素的基本性质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造纸黑液木质素的工业分析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造纸黑液木质素热重和差热重量分析第47-49页
    3.3 物理水蒸气法单因素优化研究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炭化温度对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影响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活化温度对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影响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不同活化时间对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影响第52-54页
    3.4 最优活性炭的表征第54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表面形态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表面官能团和零电点分析第56-59页
    3.5 活性炭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研究第59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pH的影响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吸附动力学研究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吸附等温线研究第64-66页
    3.6 小结第66-68页
第四章 乙酸钾活化法制备造纸黑液木质素基活性炭第68-87页
    4.1 乙酸钾活化法活性炭的制备方法第68-69页
    4.2 结果与讨论第69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热重分析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活性炭孔结构分析第71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表面形貌分析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表面官能团分析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溶液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吸附动力学研究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活性炭吸附等温线研究第83-85页
    4.3 小结第85-87页
第五章 草酸钾活化法制备造纸黑液木质素活性炭第87-104页
    5.1 草酸钾活化法活性炭的制备第88页
    5.2 结果与讨论第88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热重分析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孔径结构分析第90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表面形貌分析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表面官能团分析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吸附时间动力学研究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吸附等温线研究第101-102页
    5.3 小结第102-104页
第六章 柠檬酸钾活化法制备造纸黑液木质素基活性炭第104-115页
    6.1 柠檬酸钾活化活性炭的制备第104页
    6.2 结果与讨论第104-11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热重分析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木质素基活性炭孔隙结构分析第105-11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2.1 活化温度的影响第105-10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2.2 剂料浸渍比的影响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活性炭形貌分析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活性炭表面官能团分析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活性炭吸附性能研究第113-114页
    6.3 小结第114-115页
第七章 结论第115-118页
    7.1 研究结论第115-117页
    7.2 研究展望第117-118页
参考文献第118-135页
致谢第135-137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第137-138页
附录一 Activated carbon from tomato stem by chemical activation with FeCl_2第138-146页
附录二 Physicochemical and adsorptive properties of activated carbons from Arundodonax Linn utilizing different iron salts as activating agents第146-155页
附录三 Preparation,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gnin-based activated carbonfrom black liquor lignin by steam activation第155-164页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64页

论文共1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Characteristics of Microplastics in Fish from Coastal and Fresh Waters of China
下一篇:中国区域人为源甲烷排放清单构建与特征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