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现实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2 可见光通信系统非理想传输特性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工作 | 第17-18页 |
1.4 论文组织架构 | 第18-19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可见光通信系统建模 | 第21-29页 |
2.1 可见光通信系统基础理论分析 | 第21-25页 |
2.1.1 可见光通信系统组成 | 第21-22页 |
2.1.2 LED元件基本性质 | 第22-23页 |
2.1.3 PD元件基本性质 | 第23-24页 |
2.1.4 无线光通信信道理论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2 已有的可见光通信系统非理想传输特性研究 | 第25-28页 |
2.2.1 基线漂移问题 | 第26页 |
2.2.2 数据相关性抖动问题 | 第26-27页 |
2.2.3 码间串扰问题 | 第27-28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融合限长编码和预加重的抗非理想传输特性技术 | 第29-39页 |
3.1 基线漂移问题及分析 | 第29-31页 |
3.2 数据相关性抖动问题及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3 限长编码方案设计 | 第32-34页 |
3.4 预加重方案设计 | 第34-35页 |
3.5 实验结果 | 第35-37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融合电路均衡和数字均衡算法的抗非理想传输特性技术 | 第39-51页 |
4.1 码间串扰问题及分析 | 第39-40页 |
4.2 均衡电路方案设计 | 第40-42页 |
4.3 基于LMS的判决反馈均衡器方案设计 | 第42-47页 |
4.4 实验结果 | 第47-5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1-55页 |
5.1 全文总结 | 第51-52页 |
5.2 工作展望 | 第52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