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引言 | 第11-14页 |
研究对象与方法 | 第14-20页 |
1 样本量估算 | 第14页 |
2 研究设计 | 第14页 |
2.1 试验方法与分组 | 第14页 |
2.2 设盲与实施 | 第14页 |
3 研究对象选择 | 第14-16页 |
3.1 病例选择 | 第14-15页 |
3.2 病例诊断标准 | 第15页 |
3.3 纳入标准 | 第15页 |
3.4 排除标准 | 第15页 |
3.5 中止或退出标准 | 第15-16页 |
4 研究方法 | 第16-20页 |
4.1 基础治疗 | 第16页 |
4.2 对照组 | 第16页 |
4.3 针刺组 | 第16页 |
4.4 正中神经电刺激组 | 第16-17页 |
4.5 针刺联合MNS组 | 第17页 |
4.6 观察指标 | 第17-19页 |
4.7 统计方法 | 第19-20页 |
结果 | 第20-28页 |
1 一般资料比较 | 第20页 |
2 治疗结果比较 | 第20-27页 |
2.1 四组治疗前、治疗2w后及治疗后1个月GCS量表评分 | 第20-22页 |
2.2 四组治疗后苏醒率的比较 | 第22-23页 |
2.3 四组治疗前、治疗2w后血浆GFAP、UCH-L1指标变化的比较 | 第23-25页 |
2.4 四组治疗前、治疗2w后血浆BDNF指标变化的比较 | 第25-27页 |
3 针刺治疗和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| 第27-28页 |
讨论 | 第28-41页 |
1 祖国医学对sTBI昏迷的认识 | 第28-29页 |
2 现代医学对sTBI昏迷的认识 | 第29-30页 |
3 针刺和正中神经电刺激在治疗sTBI昏迷的应用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 | 第30-37页 |
4 血浆GFAP、UCH-L1指标的临床意义 | 第37-39页 |
5 血浆BDNF指标的临床意义 | 第39-40页 |
6 不足与展望 | 第40-41页 |
结论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7页 |
附录 | 第47-48页 |
文献综述 | 第48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