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企合作的继续教育模式研究--以中冶集团人才学院为例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1 绪论 | 第9-13页 |
| ·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| ·研究目标 | 第11页 |
| ·研究方法和思路 | 第11-12页 |
| ·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2-13页 |
| 2 校企合作继续教育模式的相关理论依据 | 第13-19页 |
| ·校企合作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3-14页 |
| ·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4-15页 |
| ·继续教育 | 第14页 |
| ·终身教育 | 第14-15页 |
| ·校企合作的界定 | 第15页 |
| ·相关理论依据 | 第15-19页 |
| ·终身教育理论 | 第15-16页 |
| ·教育价值理论 | 第16-17页 |
| ·学习型组织理论 | 第17-19页 |
| 3 国内外继续教育的概述 | 第19-28页 |
| ·我国的继续教育情况 | 第19-24页 |
| ·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概述 | 第19-20页 |
| ·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现状 | 第20-22页 |
| ·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| 第22-24页 |
| ·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概述 | 第24-28页 |
| ·美国的继续教育概况 | 第24-25页 |
| ·法国的继续教育概况 | 第25-26页 |
| ·日本的继续教育概况 | 第26-28页 |
| 4 校企合作的意义 | 第28-32页 |
| ·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理论意义 | 第28-29页 |
| ·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实践意义 | 第29-30页 |
| ·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原因 | 第30-32页 |
| ·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| 第30-31页 |
| ·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 | 第31页 |
| ·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| 第31-32页 |
| 5 校企合作的继续教育模式 | 第32-41页 |
| ·学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具备的条件 | 第32-33页 |
| ·强烈的合作愿望 | 第32页 |
| ·真诚的合作过程 | 第32-33页 |
| ·合适的科研项目 | 第33页 |
| ·其它社会因素的配合支持 | 第33页 |
| ·世界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情况 | 第33-35页 |
| ·校企合作的主要继续教育模式 | 第35-38页 |
| ·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| 第35-36页 |
| ·订单项目合作模式 | 第36页 |
| ·共建实训基地合作模式 | 第36-37页 |
| ·教育联合体模式 | 第37页 |
| ·其他合作模式 | 第37-38页 |
| ·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未来趋势 | 第38-41页 |
| ·校企合作的国际化趋势 | 第38页 |
| ·校企合作的集团化趋势 | 第38-39页 |
| ·校企合作内容的综合化趋势 | 第39页 |
| ·校企合作层次的高级化趋势 | 第39页 |
| ·校企合作体制的产业化趋势 | 第39-41页 |
| 6 校企合作典型——中冶集团人才学院 | 第41-56页 |
| ·基本情况简介 | 第41-42页 |
| ·中冶集团人才学院的办学特点 | 第42-44页 |
| ·领导高度重视,精心组织 | 第42-43页 |
| ·学员珍惜机会,学习风气浓厚 | 第43页 |
| ·教学安排科学充实,针对性强 | 第43页 |
| ·管理规范,成效显著 | 第43-44页 |
| ·合作成果介绍 | 第44-52页 |
| ·中冶集团人才学院第五期干部培训班教学计划 | 第48-50页 |
| ·部分图片资料 | 第50-51页 |
| ·部分成果 | 第51-52页 |
| ·中冶集团人才学院的办学经验和不足之处 | 第52-56页 |
| ·中冶集团人才学院的办学经验 | 第52-53页 |
| ·中冶集团人才学院在办学中的不足之处 | 第53-56页 |
| 结语 | 第56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
|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