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. 绪论 | 第10-16页 |
·课题来源 | 第1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| 第12-14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·国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4页 |
·主要内容 | 第14-16页 |
2. 西北地区生土民居建筑的结构体系研究 | 第16-38页 |
·西北地区生土民居概况 | 第16-22页 |
·西北地区的范围 | 第16-17页 |
·西北地区的气候地理特点 | 第17-19页 |
·西北地区现有生土民居特点 | 第19-22页 |
·西北地区的生土民居的结构体系分类 | 第22-23页 |
·原土生土建筑 | 第23页 |
·土筑生土建筑 | 第23页 |
·拱结构房屋 | 第23-25页 |
·掩土拱结构房屋 | 第23-24页 |
·非掩土拱结构房屋 | 第24-25页 |
·土木结构房屋 | 第25-30页 |
·木构架(或砖柱)承重 | 第25-28页 |
·墙体承重 | 第28-30页 |
·木构架(砖柱)与墙体混合承重 | 第30页 |
·其他类型 | 第30-31页 |
·生土民居的平面与空间模式 | 第31-36页 |
·间架 | 第32-33页 |
·单体生土建筑的平面形态 | 第33-35页 |
·单体生土建筑的剖面 | 第35-36页 |
·小结 | 第36-38页 |
3. 西北地区生土建筑的构建与传统生态经验研究 | 第38-56页 |
·生土建筑材料 | 第38-44页 |
·概述 | 第38页 |
·土颗粒的矿物组成与粒径级配 | 第38-40页 |
·土中的水及其作用 | 第40-41页 |
·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| 第41页 |
·土作为建筑材料的特点 | 第41-42页 |
·改善生土材料性能的方法 | 第42-44页 |
·土坯 | 第44页 |
·生土建筑的基础 | 第44-45页 |
·基础分类 | 第44-45页 |
·基础做法 | 第45页 |
·生土建筑的墙体 | 第45-50页 |
·勒脚 | 第46页 |
·夯土墙体 | 第46-48页 |
·土坯墙 | 第48-50页 |
·其他墙体类型 | 第50页 |
·墙体抹面的处理 | 第50-51页 |
·屋顶楼地面体系及屋顶防水 | 第51-52页 |
·低技术传统经验做法 | 第52-55页 |
·防水防潮 | 第52-53页 |
·防风沙与组织通风 | 第53-54页 |
·防寒防热 | 第54页 |
·防震构造 | 第54-55页 |
·小结 | 第55-56页 |
4. 典型西北生土民居现状研究------秦岭山地民居 | 第56-72页 |
·概述 | 第56-57页 |
·秦岭山地民居建筑空间模式特点 | 第57-60页 |
·秦岭山地传统民居的营建 | 第60-63页 |
·秦岭山地民居建筑物理环境测试 | 第63-70页 |
·测试说明 | 第63-64页 |
·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64-68页 |
·物理环境测试结果分析 | 第68-70页 |
·小结 | 第70-72页 |
5. 西北地区生土民居建筑的更新研究 | 第72-84页 |
·更新问题的提出 | 第72-73页 |
·更新策略 | 第73-76页 |
·合理的选址和周边 | 第73页 |
·合理的结构布置 | 第73-74页 |
·细部构造设计 | 第74-75页 |
·饰面处理 | 第75-76页 |
·更新设计研究 | 第76-82页 |
·二层生土民居更新设计探索 | 第76-80页 |
·单层生土民居更新计研探索 | 第80-82页 |
·小结 | 第82-84页 |
6. 结论 | 第84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2页 |
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