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30页 |
1.1 多金属氧酸盐的概述 | 第11-12页 |
1.2 多金属氧酸盐的组成 | 第12页 |
1.3 多金属氧酸盐的基本结构 | 第12页 |
1.4 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纳米材料的应用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1.5 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纳米材料的特性 | 第13-14页 |
1.5.1 表面效应 | 第13页 |
1.5.2 小尺寸效应 | 第13-14页 |
1.5.3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| 第14页 |
1.6 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纳米材料的用途和合成方法 | 第14-23页 |
1.6.1 金属氧酸盐纳米材料合成方法进展 | 第14-16页 |
1.6.2 多酸辅助合成纳米材料 | 第16-17页 |
1.6.3 多金属氧酸盐纳米材料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| 第17-23页 |
1.7 氧化物纳米材料的特性和用途 | 第23-28页 |
1.7.1 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 | 第23页 |
1.7.2 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7.3 三氧化钨性质 | 第24页 |
1.7.4 三氧化钨纳米材料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 | 第24-28页 |
1.8 选题依据和目的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实验原理及方法 | 第30-35页 |
2.1 实验原理 | 第30页 |
2.2 化学试剂 | 第30页 |
2.3 测试手段 | 第30-31页 |
2.4 原料的合成 | 第31-32页 |
2.5 四种多酸原料红外IR光谱 | 第32页 |
2.6 四种多酸原料的粉末X-射线衍射光谱 | 第32-33页 |
2.7 四种多酸原料的热重分析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制备四种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和有机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| 第35-44页 |
3.1 引言 | 第35-36页 |
3.2 合成 | 第36-37页 |
3.2.1 多酸纳米材料1的合成 | 第36页 |
3.2.2 多酸纳米材料2的合成 | 第36页 |
3.2.3 多酸纳米材料3的合成 | 第36页 |
3.2.4 多酸纳米材料4的合成 | 第36-37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7-39页 |
3.3.1 多酸纳米材料1-4的红外光谱 | 第37-38页 |
3.3.2 X射线衍射(XRD)纳米材料1和4 | 第38页 |
3.3.3 多酸纳米材料1-4的扫描电镜图谱(SEM) | 第38-39页 |
3.4 多酸基纳米材料1-4的吸附染料活性研究 | 第39-43页 |
3.4.1 四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对MB和罗丹明B染料溶液的吸附 | 第39-41页 |
3.4.2 RhB染料溶液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4.3 多酸原料PMo_(12)和纳米材料2对MB染料吸附性能比较 | 第42-43页 |
3.5 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钨磷酸银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有机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| 第44-53页 |
4.1 引言 | 第44-45页 |
4.2 四种不同形貌的多酸纳米材料5-8的合成方法 | 第45页 |
4.3 四种形态的5-8纳米材料的染料吸附性能 | 第45页 |
4.4 钨磷酸银纳米材料的重金属吸附性能实验 | 第45-46页 |
4.5 结果与讨论 | 第46-48页 |
4.5.1 四种不同形貌的多酸纳米材料5-8的IR分析(IR) | 第46页 |
4.5.2 四种不同形貌的多金属氧酸盐X射线衍射(XRD)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5.3 四种不同形貌的多酸纳米材料5-8的结构分析 | 第47页 |
4.5.4 四种不同形貌的多酸纳米材料5-8的扫描电镜 | 第47-48页 |
4.6 四种不同形貌的多酸纳米材料5-8的有机染料吸附活性研究 | 第48-51页 |
4.6.1 四种不同形貌的多酸纳米材料5-8对MB和RhB染料溶液的吸附性能研究 | 第48-49页 |
4.6.2 四种不同形貌5-8的多酸纳米材料吸附等温线 | 第49-50页 |
4.6.3 pH对四种不同形貌多酸纳米材料5-8的吸附率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4.7 钨磷酸银纳米材料的重金属吸附性能研究 | 第51页 |
4.8 钨磷酸银纳米材料处理污水中重金属的展望 | 第51-52页 |
4.9 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五章 胶束定向法合成银掺杂WO_3和MoO_3纳米材料及其吸附有机染料和可见光催化水氧化性能研究 | 第53-68页 |
5.1 引言 | 第53-54页 |
5.2 纳米材料9和10的合成方法 | 第54页 |
5.3 纳米材料9和10的有机染料吸附实验 | 第54-55页 |
5.4 纳米材料9和10的测试方法 | 第55页 |
5.5 结果与讨论 | 第55-60页 |
5.5.1 纳米材料9和10的结构分析 | 第55-56页 |
5.5.2 纳米材料9和10的XRD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5.3 纳米材料9和10的拉曼光谱 | 第57页 |
5.5.4 纳米材料9和10的XPS分析 | 第57-58页 |
5.5.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纳米材料9和10 | 第58-59页 |
5.5.6 纳米材料9和10的扫描电镜图(SEM) | 第59页 |
5.5.7 纳米材料9和10的透射电镜图(TEM) | 第59-60页 |
5.6 纳米材料9和10的有机染料吸附活性研究 | 第60-63页 |
5.6.1 纳米材料9和10对MB和RhB染料溶液的吸附性能研究 | 第60-62页 |
5.6.2 纳米材料9和10可重复性研究 | 第62-63页 |
5.7 纳米材料9和10的光催化水氧化性能研究 | 第63-67页 |
5.7.1 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水氧化9和10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5.7.2 纳米材料9和10的产氧量与WO_3、MoO_3产氧比较 | 第64-65页 |
5.7.3 纳米材料9和10的重复使用率的测试 | 第65页 |
5.7.4 纳米材料9和10的光催化机理研究 | 第65-67页 |
5.8 小结 | 第67-68页 |
结论 | 第68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