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导言 | 第10-14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价值及意义 | 第11页 |
三、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四、研究方法、创新和不足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我国个体网络借贷发展现状 | 第14-18页 |
第一节 个体网络借贷及其发展 | 第14-15页 |
一、个体网络借贷的概念及形式 | 第14-15页 |
二、个体网络借贷发展情况 | 第15页 |
第二节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主要运行模式 | 第15-18页 |
一、信息中介 | 第15-16页 |
二、债权转让 | 第16页 |
三、担保模式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个体网络借贷犯罪司法现状分析 | 第18-24页 |
第一节 个体网络借贷犯罪的案例来源 | 第18-19页 |
一、案例检索情况 | 第18-19页 |
二、选择广东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因 | 第19页 |
第二节 个体网络借贷犯罪案件司法适用状况考察 | 第19-24页 |
一、个体网络借贷违法犯罪的整体发展状况 | 第19-20页 |
二、案件定性 | 第20-21页 |
三、主体状况 | 第21-22页 |
四、涉案金额 | 第22-23页 |
五、对象人数 | 第23页 |
六、入罪标准 | 第23页 |
七、刑罚适用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P2P网络借贷平台犯罪司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4-34页 |
第一节 罪与非罪标准不一 | 第24-32页 |
一、非法集资犯罪的判断标准 | 第25-31页 |
二、个体网络借贷犯罪性质分析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此罪与彼罪不分 | 第32-34页 |
一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的区别 | 第32-33页 |
二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P2P网络借贷平台犯罪的刑法应对 | 第34-42页 |
第一节 刑法介入的原则 | 第34-38页 |
一、鼓励金融创新 | 第34-36页 |
二、坚持刑法谦抑性原则 | 第36-38页 |
第二节 刑法的具体适用 | 第38-42页 |
一、限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适用 | 第38-40页 |
二、限制集资诈骗罪的运用 | 第40页 |
三、严格限制非法经营罪的适用 | 第40-41页 |
四、扩大刑罚适用范围,引入禁止令 | 第41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