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案情介绍及争议焦点 | 第11-14页 |
1.1 案情介绍 | 第11页 |
1.2 案件判决结果及理由 | 第11-12页 |
1.3 观点梳理及争议焦点 | 第12-14页 |
1.3.1 观点梳理 | 第12页 |
1.3.2 争议焦点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二维码支付行为的性质及刑法意义 | 第14-25页 |
2.1 二维码支付行为的性质 | 第14-16页 |
2.1.1 二维码概述 | 第14页 |
2.1.2 二维码支付原理 | 第14-15页 |
2.1.3 本案二维码定性 | 第15-16页 |
2.2 二维码支付中的刑法占有 | 第16-18页 |
2.2.1 刑法占有归属 | 第16-17页 |
2.2.2 本案货款归属于商家 | 第17-18页 |
2.3 二维码支付中的财产犯罪对象 | 第18-22页 |
2.3.1 债权是财产犯罪对象 | 第18-21页 |
2.3.2 本案财产犯罪对象是债权 | 第21-22页 |
2.4 二维码支付中的被害人认定 | 第22-25页 |
2.4.1 二维码支付认定被害人之困难 | 第22-23页 |
2.4.2 本案被害人是商家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偷换二维码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 | 第25-39页 |
3.1 是否符合(典型)诈骗罪 | 第25-33页 |
3.1.1 诈骗罪概述 | 第25页 |
3.1.2 偷换二维码行为与欺骗行为关系 | 第25-27页 |
3.1.3 商家指示交付或顾客扫码支付与处分行为关系 | 第27-28页 |
3.1.4 顾客扫码支付处分意识的认定 | 第28-30页 |
3.1.5 商家损失在诈骗罪中财产损失的认定 | 第30-32页 |
3.1.6 本案不构成(典型)诈骗罪 | 第32-33页 |
3.2 是否符合“三角”诈骗罪 | 第33-35页 |
3.2.1 “三角”诈骗罪概述 | 第33页 |
3.2.2 顾客扫码支付有无处分权限和地位 | 第33-35页 |
3.2.3 本案不符合“三角”诈骗罪 | 第35页 |
3.3 新类型“三角”诈骗罪 | 第35-37页 |
3.3.1 新类型“三角”诈骗罪概述 | 第35页 |
3.3.2 新类型“三角”诈骗罪评析 | 第35-37页 |
3.4 典型涉二维码诈骗罪 | 第37-39页 |
3.4.1 “胡某借故发送虚假二维码”基本介绍 | 第37页 |
3.4.2 此案法律评析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偷换二维码行为构成盗窃罪 | 第39-46页 |
4.1 是否符合盗窃罪之间接正犯 | 第39-42页 |
4.1.1 盗窃罪间接正犯概述 | 第39页 |
4.1.2 盗窃罪间接正犯认定标准 | 第39-41页 |
4.1.3 本案不构成盗窃罪之间接正犯 | 第41-42页 |
4.2 是否构成盗窃罪(直接正犯) | 第42-44页 |
4.2.1 盗窃罪概述 | 第42页 |
4.2.2 秘密窃取行为 | 第42-43页 |
4.2.3 占有关系改变 | 第43页 |
4.2.4 本案构成盗窃罪(直接正犯) | 第43-44页 |
4.3 典型涉二维码盗窃罪 | 第44-46页 |
4.3.1 “吴某、张某置放毒二维码”基本介绍 | 第44页 |
4.3.2 此案法律评析 | 第44-46页 |
结语 | 第46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