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设计论文--民用建筑论文--公共建筑论文--展览馆、博物馆、美术馆论文

遗址博物馆的文化性表达模式探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4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目的第14-15页
    1.2 研究范围和内容第15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1.4 论文结构与框架第16-18页
    1.5 本章小结第18-19页
2 遗址博物馆的基本概念与特性研究第19-35页
    2.1 遗址保护与遗址博物馆的发展第19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遗址的保护与发展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.1 遗址的概念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.2 遗址保护理论的发展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国内外遗址博物馆的发展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遗址博物馆的设计与文化性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.1 文化与建筑文化性的定义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.2 遗址博物馆的设计与文化性的结合第27页
    2.2 遗址博物馆的概念及其特征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博物馆的概念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遗址博物馆的概念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“区内”与“区外”模式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遗址博物馆的特征第30-31页
    2.3 遗址博物馆的分类形式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根据其性质分类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根据其年代不同分类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根据历史文化内涵分类第32-33页
    2.4 遗址博物馆文化性的特性研究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遗址博物馆的文化特殊性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遗址博物馆与其他文化建筑的文化性区分第33-34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4-35页
3 遗址博物馆文化性的表达层次第35-50页
    3.1 遗址博物馆文化性表达的内容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遗址文化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地域文脉第36-37页
    3.2 遗址博物馆文化性表达的环境层次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与遗址环境的关系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与基地环境的关系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与城市环境的关系第38页
    3.3 遗址博物馆文化性表达的功能层次第38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功能组成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1 基本组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2 功能拓展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功能分区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流线组织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物理环境第44页
    3.4 遗址博物馆文化性表达的形态层次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建筑形体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群体组合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空间尺度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表面肌理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细部小品第46页
    3.5 遗址博物馆文化性表达的技术层次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与自然气候的结合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结构形式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材料工艺第48-49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49-50页
4 遗址博物馆文化性的设计表达第50-95页
    4.1 遗址博物馆文化性内容表达的基本原理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内容的提取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.1 凝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.2 炼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.3 升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.4 识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形式的表达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.1 主题定位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.2 叙事空间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.3 场所精神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.4 建筑语言第52-53页
    4.2 遗址博物馆文化性的环境层面表达第53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融于遗址环境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1 藏于地下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2 体量分解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3 顺应地貌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结合基地环境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1 修补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2 依附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3 咬合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4 利用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5 衬托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融入城市环境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1 公共职能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2 遗址公园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3 城市景观体系第60页
    4.3 遗址博物馆文化性的功能层面表达第6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功能组成(主体性)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1 主题单一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2 研究性增强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3 展示范围更广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4 公共功能引入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5 空间功能交错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功能分区(开放性)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1 内部有遗址主体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2 内部无遗址主体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流线组织(内外结合)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1 流线连续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2 内外穿插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3 利用环境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物理环境(时代性)第67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4.1 多媒体手段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4.2 光环境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4.3 节能设计第70-71页
    4.4 遗址博物馆文化性的形态层面表达第71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建筑形体第71-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.1 藏与隐(弱化建筑体量)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.2 原型提取(历史空间形态)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.3 符号抽象(意向表达)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.4 新古典主义(古典主义建筑的现代诠释)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.5 民居化手段(地域文脉的呼应)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.6 中性手段(以构建品质空间为目的)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群体组合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1 轴线布置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2 遗址限制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3 地形地貌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4 遥相呼应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空间尺度第77-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3.1 遗址空间主体性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3.2 公共空间的营造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3.3 形体与空间的一致性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3.4 展示内容与空间的一致性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3.5 内外空间的渗透处理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3.6 界面处理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3.7 尺度呼应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表面肌理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4.1 结合当地,粗野化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4.2 参考民居,朴实化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4.3 文化提取,信息化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4.4 适宜城市,素雅化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细部小品第85-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5.1 游览栈道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5.2 小品设施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5.3 符号应用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5.4 造景手法第87-89页
    4.5 遗址博物馆文化性的技术层面表达第89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自然气候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5.1.1 特色的建筑形式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5.1.2 特殊的空间组织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5.1.3 细部应对手法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结构形式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5.2.1 低技策略的形式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5.2.2 现代技术的应用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材料工艺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5.3.1 传统材料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5.3.2 现代材料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5.3.3 表现目的第93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93-95页
5 实证研究---河南宝丰汝官窑遗址博物馆项目第95-119页
    5.1 文化内涵提取第95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汝窑遗址文化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1.1 历史价值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1.2 艺术价值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1.3 科学价值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地域文脉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2.1 地理因素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2.2 人文因素第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2.3 经济因素第9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文化内容--“质朴、包容”第98-99页
    5.2 文化性内容的环境层面设计第99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遗址环境第99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基地环境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总平面设计第103-104页
    5.3 文化性内容的功能层面设计第104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功能组成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功能分区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流线组织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物理环境第108-110页
    5.4 文化性内容的形态层面设计第110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建筑形体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群体组合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空间尺度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表面肌理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细部小品第115-116页
    5.5 文化性内容的技术层面设计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自然气候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结构形式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材料工艺第118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118-119页
6 结论第119-121页
图和附表清单第121-134页
参考文献第134-136页
个人简历第136-137页
致谢第137页

论文共13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数字化建筑设计中的适宜技术运用研究
下一篇:汽车排气消声器性能研究及设计开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