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| 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1.3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2-16页 |
| 1.3.1 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国内外研究 | 第12-13页 |
| 1.3.2 关于碳排放及碳减排的国内外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1.3.3 关于绿色低碳理念及其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| 第14-15页 |
| 1.3.4 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研究 | 第15-16页 |
| 1.4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6-18页 |
| 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6页 |
| 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1.4.3 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1.5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| 第18-19页 |
| 1.6 技术路线图 | 第19-20页 |
|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0-24页 |
| 2.1 土地区位理论 | 第20页 |
| 2.2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| 第20-21页 |
| 2.3 地租理论 | 第21页 |
| 2.4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1-22页 |
| 2.5 绿色经济发展理论 | 第22页 |
| 2.6 低碳经济发展理论 | 第22-24页 |
| 第3章 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现状的一般性分析 | 第24-40页 |
| 3.1 长江经济带基本概况 | 第24-25页 |
| 3.2 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现状 | 第25-35页 |
| 3.2.1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| 第25-30页 |
| 3.2.2 产业结构分析 | 第30-35页 |
| 3.3 土地发展潜力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3.4 土地碳排放水平分析 | 第36-40页 |
| 3.4.1 碳排放核算 | 第36-38页 |
| 3.4.2 土地碳排放现状 | 第38-40页 |
| 第4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40-53页 |
| 4.1 绿色低碳理念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| 第40-42页 |
| 4.2 绿色低碳理念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42-48页 |
| 4.2.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| 第42-43页 |
| 4.2.2 指标选取的原则 | 第43-44页 |
| 4.2.3 评价指标的来源 | 第44-45页 |
| 4.2.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| 第45-48页 |
| 4.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常用评价方法 | 第48-49页 |
| 4.3.1 层次分析法 | 第48-49页 |
| 4.3.2 主成分分析法 | 第49页 |
| 4.3.3 熵值法 | 第49页 |
| 4.4 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49-53页 |
| 4.4.1 选择熵值法的原因 | 第49-50页 |
| 4.4.2 熵值法评价过程 | 第50-53页 |
| 第5章 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——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例 | 第53-81页 |
| 5.1 数据来源 | 第53页 |
| 5.2 基于熵值法的绿色低碳理念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| 第53-69页 |
| 5.3 基于障碍度模型的障碍因素诊断 | 第69-81页 |
| 5.3.1 二级指标障碍因素诊断 | 第70-77页 |
| 5.3.2 三级指标障碍因素诊断 | 第77-81页 |
| 第6章 评价结果分析 | 第81-93页 |
| 6.1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| 第81-90页 |
| 6.1.1 总体情况分析 | 第81-84页 |
| 6.1.2 个体情况分析 | 第84-85页 |
| 6.1.3 梯度差异分析 | 第85-87页 |
| 6.1.4 时空差异分析 | 第87-90页 |
| 6.2 协调度分析 | 第90-93页 |
|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3-97页 |
| 7.1 结论 | 第93-95页 |
| 7.2 展望 | 第95-97页 |
| 致谢 | 第97-9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8-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