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办公交互空间概念的界定 | 第11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3-16页 |
1.3.1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3-15页 |
1.3.2 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6页 |
1.5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| 第16-19页 |
1.5.1 研究的内容 | 第16-18页 |
1.5.2 研究的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6 论文框架结构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办公空间设计基础 | 第20-31页 |
2.1 办公空间的发展与演化 | 第20-28页 |
2.1.1 办公空间的早期形态 | 第21-22页 |
2.1.2 工业革命早期办公空间 | 第22页 |
2.1.3 开放式办公空间 | 第22-24页 |
2.1.4 景观式办公空间 | 第24-25页 |
2.1.5 电气化办公空间 | 第25-27页 |
2.1.6 虚拟式办公空间 | 第27-28页 |
2.2 办公空间区域概况及总体布局 | 第28-31页 |
2.2.1 办公空间区域概况 | 第28-29页 |
2.2.2 内部空间总体布局 | 第29-30页 |
2.2.3 所面临的问题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办公空间中交互空间设计 | 第31-62页 |
3.1 办公交互空间的对象 | 第31-32页 |
3.2 办公交互空间设计的创作基础 | 第32-34页 |
3.2.1 人文主义思想的回归 | 第32页 |
3.2.2 制作工艺的进步 | 第32-34页 |
3.2.3 倾心于自然 | 第34页 |
3.3 办公交互空间的作用与意义 | 第34-38页 |
3.3.1 丰富的空间人性化特征 | 第34-35页 |
3.3.2 办公交互空间对于健康的调节 | 第35-36页 |
3.3.3 交互空间对于空间的优化 | 第36-37页 |
3.3.4 宣传企业文化与形象的营销策略 | 第37-38页 |
3.4 办公交互空间的布局与空间组织 | 第38-52页 |
3.4.1 办公交互空间的空间表现 | 第38-40页 |
3.4.2 办公交互空间的尺度 | 第40-44页 |
3.4.3 办公交互空间的功能分布 | 第44-52页 |
3.5 办公交互空间设计 | 第52-62页 |
3.5.1 办公交互空间设计要点 | 第52-57页 |
3.5.2 办公交互空间氛围营造 | 第57-62页 |
第四章 办公空间中的交互空间设计——以浦东东郊中心办公楼为例 | 第62-106页 |
4.1 实践案例背景介绍 | 第62-66页 |
4.1.1 项目周边区位概况及设计要求 | 第62-65页 |
4.1.2 主要设计概念——“变化” | 第65-66页 |
4.2 设计案例内部空间分析 | 第66-85页 |
4.2.1 功能分区 | 第66-80页 |
4.2.2 交通流线 | 第80-85页 |
4.3 采光照明 | 第85-94页 |
4.4 色彩材质 | 第94-96页 |
4.5 家具与陈设 | 第96-104页 |
4.5.1 隔断式书架设计 | 第96-98页 |
4.5.2 可随意组合办公桌 | 第98-99页 |
4.5.3 二层走廊书架 | 第99-100页 |
4.5.4 隔断式座椅设计 | 第100-101页 |
4.5.5 电梯厅书架设计 | 第101-102页 |
4.5.6 餐厅座椅设计 | 第102-103页 |
4.5.7 地下一层走廊书架 | 第103-104页 |
4.6 屋顶花园 | 第104-106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6-107页 |
5.1 结论 | 第106页 |
5.2 展望 | 第106-107页 |
附录:上海东郊中心办公楼设计 | 第107-1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4-156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156-157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| 第157-158页 |
致谢 | 第1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