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交通运输经济论文--航空运输经济论文--中国航空运输论文

基于可达性的中国民航和高铁竞合关系分析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1 绪论第8-1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8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8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现状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现状第9-10页
    1.3 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文献综述法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空间分析法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时空结合法第11页
    1.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内容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技术路线第12-13页
2 我国航空与高铁发展现状第13-17页
    2.1 我国高铁运营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高速铁路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第13-15页
    2.2 我国航空运营现状第15-17页
3 全国市级城市航空机场可达性分析第17-32页
    3.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数据来源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3.2 全国市级地方航空机场可达性第18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全国航空机场空间格局及等级变化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全国航空机场空间联系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全国航空机场运输第23-27页
    3.3 全国市级地方航空机场可达性格局及其演变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全国市级地方航空机场可达性格局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全国市级地方航空机场可达性演变第29-32页
4 全国市级城市高速铁路可达性分析第32-41页
    4.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数据来源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研究方法第32-33页
    4.2 全国市级地方高速铁路可达性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全国高速铁路空间联系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全国高速铁路空间格局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全国高速铁路空间格局演变第36-37页
    4.3 全国市级地方高速铁路可达性格局及其演变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全国市级地方高速铁路可达性格局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全国市级地方高速铁路可达性格局演变第39-41页
5 全国航空与高铁竞合关系分析第41-55页
    5.1 数据来源和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数据来源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研究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 5.2 航空可达性与高铁可达性对比分析第42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高铁站点及机场分布格局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高铁站点空间市场范围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民航机场空间市场范围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航空可达性与高铁可达性对比分析第45-48页
    5.3 航空与高铁客运分担第48-50页
    5.4 航空与高铁竞合关系分析及优化建议第50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航空与高铁的竞合关系分析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优化建议第53-55页
6 结果与讨论第55-56页
    6.1 主要研究成果第55页
    6.2 不足之处第55-56页
参考文献第56-59页
附录第59-71页
致谢第71-72页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第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星载ADS-B系统性能分析及可行性研究
下一篇:高温热油泵机械密封端面温度场及传热特性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