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33页 |
1.1 前言 | 第12-13页 |
1.2 被动靶向(EPR效应) | 第13-15页 |
1.3 基于天然多糖的药物载体 | 第15-19页 |
1.3.1 壳聚糖 | 第16-18页 |
1.3.2 透明质酸 | 第18-19页 |
1.4 接枝共聚法 | 第19-21页 |
1.4.1 “Graftingfrom”策略 | 第20-21页 |
1.4.2 “Graftingto”策略 | 第21页 |
1.4.3 “Grafting-through”策略 | 第21页 |
1.5 刺激响应性药物释放 | 第21-25页 |
1.5.1 pH响应性聚合物 | 第22-23页 |
1.5.2 氧化还原响应性聚合物 | 第23-25页 |
1.6 本学位论文选题指导思想 | 第25-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-33页 |
第二章 基于壳寡糖的新型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| 第33-51页 |
2.1 前言 | 第33-34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34-38页 |
2.2.1 原料 | 第34页 |
2.2.2 仪器设备 | 第34页 |
2.2.3 CSO-g-PCL的制备 | 第34-35页 |
2.2.4 还原敏感的双头试剂HOOC-SS-iBuBr制备 | 第35页 |
2.2.5 大分子ATRP引发剂CSO-g-PCL-SS-iBuBr的制备 | 第35-36页 |
2.2.6 还原敏感的两亲性共聚物CSO-g-PCL-SS-POEGMA的制备 | 第36页 |
2.2.7 还原敏感性两亲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| 第36-37页 |
2.2.8 还原剂存在下聚合物胶束粒径的稳定性研究 | 第37页 |
2.2.9 还原敏感性胶束的体外载药及释药行为的研究 | 第37-38页 |
2.2.10 还原敏感性载药胶束体外毒性行为的研究 | 第38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8-47页 |
2.3.1 还原敏感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的表征与讨论 | 第38-43页 |
2.3.2 还原敏感性两亲胶束的粒径尺寸和形貌 | 第43-44页 |
2.3.3 共聚物胶束体外载药和释药行为研究 | 第44-46页 |
2.3.4 还原敏感性共聚物胶束的降解行为 | 第46-47页 |
2.3.5 还原敏感性载药胶束MTS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第三章 新型还原响应性两亲性阳离子共聚物的合成及其作为抗癌药物/基因载体的研究 | 第51-68页 |
3.1 前言 | 第51-52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52-56页 |
3.2.1 原料 | 第52-53页 |
3.2.2 仪器设备 | 第53页 |
3.2.3 CSO-g-PCL的制备 | 第53页 |
3.2.4 还原敏感的双头试剂HOOC-SS-iBuBr制备 | 第53页 |
3.2.5 大分子ATRP引发剂(CSO-g-PCL-SS-iBuBr)的制备 | 第53页 |
3.2.6 还原敏感性的无规共聚物CSO-g-PCL-SS-P(GMA-st-OEGMA)的制备 | 第53-54页 |
3.2.7 还原敏感性的阳离子共聚物CSO-g-PCL-SS-P{(GMA-TEPA)-st-OEGMA}的制备 | 第54页 |
3.2.8 阳离子共聚物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| 第54-55页 |
3.2.9 阳离子共聚物的酸滴定实验 | 第55页 |
3.2.10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Zeta电位的测定 | 第55页 |
3.2.11 还原剂存在下阳离子聚合物胶束粒径的稳定性研究 | 第55页 |
3.2.12 还原响应性阳离子胶束体外载药和释药行为的研究 | 第55-56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6-65页 |
3.3.1 CSO-g-PCL-SS-P{(GMA-TEPA)-st-OEGMA}的合成与讨论 | 第56-60页 |
3.3.2 阳离子共聚物胶束的尺寸和形貌 | 第60-61页 |
3.3.3 阳离子共聚物胶束的体外载药和释药行为 | 第61-62页 |
3.3.4 阳离子共聚物胶束的降解行为 | 第62-63页 |
3.3.5 阳离子共聚物胶束的缓冲能力以及Zeta电位测试 | 第63-6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8页 |
全文总结 | 第68-70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| 第70-71页 |
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