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9页 |
1.3.1 国内外滑坡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3.2 新型预应力锚固支挡结构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4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强风化岩层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| 第21-38页 |
2.1 边坡的变形和破坏 | 第21-22页 |
2.1.1 边坡的变形和破坏类型 | 第21-22页 |
2.2 边坡的风化及相关概念 | 第22-23页 |
2.2.1 风化作用及分类 | 第22-23页 |
2.2.2 岩石风化程度分级 | 第23页 |
2.4 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综述 | 第23-35页 |
2.4.1 判别边坡的稳定性 | 第24-25页 |
2.4.2 几种常用边坡稳定性评价分析方法 | 第25-33页 |
2.4.3 边坡稳定计算方法发展的趋势 | 第33-35页 |
2.5 滑坡稳定性简单计算方法(剩余推力法) | 第35-38页 |
第3章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加固机理和计算方法 | 第38-51页 |
3.1 加固机理的研究 | 第38-46页 |
3.1.1 抗滑桩与坡体间的相互作用 | 第38-39页 |
3.1.2 预应力锚索与岩土体间的相互作用 | 第39-42页 |
3.1.3 预应力锚索与抗滑桩间相互作用 | 第42-44页 |
3.1.4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加固坡体机理 | 第44-46页 |
3.2 锚索桩的计算 | 第46-51页 |
3.2.1 假定条件 | 第46-47页 |
3.2.2 计算步骤 | 第47-48页 |
3.2.3 介绍计算锚索桩内力的方法 | 第48-51页 |
第4章 黔东南强风化路堑边坡滑坡治理工程实例 | 第51-69页 |
4.1 黔东南地区强风化路堑边坡特点概述 | 第51-53页 |
4.1.1 黔东南强风化路堑边坡成因 | 第51-52页 |
4.1.2 黔东南强风化路堑边坡岩性特征 | 第52页 |
4.1.3 黔东南强风化路堑边坡稳定性及处理 | 第52-53页 |
4.2 研究区工程及滑坡概况 | 第53-55页 |
4.2.1 滑坡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| 第54-55页 |
4.2.2 滑坡规模及稳定性分析 | 第55页 |
4.3 滑坡治理方案设计 | 第55-69页 |
4.3.1 抗滑桩计算软件的选取及简介 | 第57-59页 |
4.3.2 计算各参数和剩余下滑力 | 第59-64页 |
4.3.3 抗滑桩及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两种方案的设计 | 第64-67页 |
4.3.4 抗滑桩及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两种方案的比选和结论 | 第67-69页 |
第5章 预应力锚索桩治理滑坡施作工艺与监控 | 第69-83页 |
5.1 概述 | 第69页 |
5.2 抗滑桩施工 | 第69-72页 |
5.2.1 施工准备 | 第69-71页 |
5.2.2 桩身开挖 | 第71页 |
5.2.3 桩身混凝土灌注 | 第71-72页 |
5.3 施工预应力锚索 | 第72-76页 |
5.3.1 预应力锚索的几种锚固方式 | 第72-74页 |
5.3.2 预应力锚索施工工序 | 第74-76页 |
5.4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施工工艺 | 第76-79页 |
5.5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施工的质量监控 | 第79-81页 |
5.6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施工注意事项 | 第81-83页 |
结论与建议 | 第83-85页 |
结论 | 第83-84页 |
建议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8-89页 |
参加项目及获奖情况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