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1 前言 | 第10-19页 |
1.1 ARF家族与功能 | 第10-18页 |
1.1.1 G蛋白与小G蛋白 | 第10-11页 |
1.1.2 ARF的分类 | 第11-12页 |
1.1.3 ARF的循环机制 | 第12-13页 |
1.1.4 ARF的结构 | 第13页 |
1.1.5 ARF的功能 | 第13-16页 |
1.1.6 ARF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1.2 稻瘟病菌ARF蛋白的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32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19-20页 |
2.1.1 供试菌株 | 第19页 |
2.1.2 供试质粒 | 第19页 |
2.1.3 供试植物 | 第19页 |
2.1.4 培养基 | 第19页 |
2.1.5 生化试剂 | 第19-20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0-32页 |
2.2.1 蛋白序列获得与分析 | 第20页 |
2.2.2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及质量的检测 | 第20页 |
2.2.3 DNA琼脂糖电泳 | 第20-21页 |
2.2.4 PCR扩增 | 第21-23页 |
2.2.5 PCR产物的胶回收 | 第23页 |
2.2.6 PCR产物的TA克隆 | 第23-24页 |
2.2.7 Escherichia 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24页 |
2.2.8 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| 第24页 |
2.2.9 质粒DNA的提取 | 第24-25页 |
2.2.10 质粒酶切与连接 | 第25-26页 |
2.2.11 敲除载体的构建 | 第26-27页 |
2.2.12 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27页 |
2.2.13 稻瘟病菌原生质体制备和转化 | 第27-28页 |
2.2.14 稻瘟病菌菌丝体total RNA的提取及检测 | 第28-29页 |
2.2.15 RT-PCR反转录 | 第29-30页 |
2.2.16 稻瘟病菌突变体的表型观察 | 第30-32页 |
2.2.16.1 菌落生长速度测定 | 第30页 |
2.2.16.2 产孢量统计 | 第30页 |
2.2.16.3 洋葱表皮内侵染结构的观察 | 第30页 |
2.2.16.4 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试验 | 第30页 |
2.2.16.5 水稻离体接种试验 | 第30-31页 |
2.2.16.6 稻瘟病菌侵染水稻活体喷雾接种 | 第31-32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48页 |
3.1 稻瘟病菌ARF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1.1 稻瘟病菌中6个假定的ARF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 | 第32页 |
3.1.2 ARF蛋白的系统演化关系 | 第32-33页 |
3.2 稻瘟病菌中三个ARF基因的敲除 | 第33-42页 |
3.2.1 敲除载体的构建 | 第33-34页 |
3.2.2 敲除突变体的筛选与验证 | 第34-36页 |
3.2.3 稻瘟病菌中3个ARF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| 第36-42页 |
3.2.3.1 敲除突变体菌落生长速度和产孢量的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2.3.2 敲除突变体的孢子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 | 第38-40页 |
3.2.3.3 敲除突变体的致病性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3 MGG_01574、MGG_04976的过量表达 | 第42-48页 |
3.3.1 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42页 |
3.3.2 过量表达突变体的筛选与验证 | 第42-43页 |
3.3.3 过量表达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| 第43-48页 |
3.3.3.1 过量表达突变体菌落生长速度和产孢量的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3.3.2 过量表达突变体的孢子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 | 第44-46页 |
3.3.3.3 过量表达突变体的致病性分析 | 第46-48页 |
4 小结与讨论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