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9-13页 |
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| 第14-16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企业股份转让后战略效应的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8-24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8-19页 |
2.2 企业股份转让的动机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3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0-24页 |
2.3.1 战略效应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3.2 协同效应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3.3 企业竞争力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3.4 企业能力理论 | 第23页 |
2.3.5 规模经济理论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长丰汽车股份转让后战略效应分析 | 第24-73页 |
3.1 出让方长丰集团优劣势分析 | 第24-27页 |
3.1.1 长丰集团简介 | 第24-26页 |
3.1.2 长丰集团的优势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1.3 长丰集团的劣势分析 | 第27页 |
3.2 受让方广汽集团优劣势分析 | 第27-36页 |
3.2.1 广汽集团简介 | 第27-30页 |
3.2.2 广汽集团优势分析 | 第30-34页 |
3.2.3 广汽集团劣势分析 | 第34-36页 |
3.3 长丰汽车股份转让前的战略描述及实施效果分析 | 第36-59页 |
3.3.1 长丰汽车简介 | 第36-38页 |
3.3.2 长丰汽车股份转让的背景分析 | 第38-41页 |
3.3.3 长丰汽车股份转让的动力机制分析 | 第41-47页 |
3.3.4 长丰汽车股份转让的合作方案 | 第47-52页 |
3.3.5 长丰汽车股份转让前的战略描述及实施效果 | 第52-59页 |
3.4 股份转让后长丰汽车的SWOT分析 | 第59-64页 |
3.4.1 优势分析 | 第59-61页 |
3.4.2 弱势分析 | 第61-62页 |
3.4.3 机会分析 | 第62-63页 |
3.4.4 威胁分析 | 第63-64页 |
3.5 长丰汽车股份转让后战略效应评价 | 第64-73页 |
3.5.1 品牌效应逐步提升 | 第64-65页 |
3.5.2 财务效应已见成效 | 第65-67页 |
3.5.3 产业效应日渐显现 | 第67-68页 |
3.5.4 市场绩效不断提升 | 第68-69页 |
3.5.5 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| 第69-71页 |
3.5.6 不足之处分析 | 第71-73页 |
第四章 长丰汽车股份转让后战略效应优化分析 | 第73-84页 |
4.1 长丰汽车股份转让后战略效应优化着眼点 | 第73-74页 |
4.2 长丰汽车股份转让后战略效应优化途径 | 第74-84页 |
4.2.1 加大营销模式的创新力度 | 第74-75页 |
4.2.2 提高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 | 第75-76页 |
4.2.3 加强人力资源整合 | 第76-77页 |
4.2.4 优化技术力量的重组与提升 | 第77-82页 |
4.2.5 加快与三菱汽车全面合资合作的步伐 | 第82-84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4-86页 |
5.1 结论 | 第84-85页 |
5.2 展望 | 第85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89页 |
致谢 | 第89-9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