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药学论文--中药化学论文

桦褐孔菌液体发酵工艺及其多糖抗疲劳的研究

摘要第9-11页
ABSTRACT第11-12页
一、综述第13-22页
    1 形态结构及其生境第13-14页
    2 桦褐孔菌的生物活性成分第14页
    3 桦褐孔菌的药理作用第14-18页
    4 桦褐孔菌的开发利用第18-19页
    5 桦褐孔菌菌丝体人工培养条件的研究第19-20页
    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0-22页
二、桦褐孔菌菌株筛选第22-28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1 供试菌株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培养基配方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 仪器、药品、材料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 实验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 菌种的活化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 菌丝长速测定试验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3 菌种间的拮抗试验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4 液体培养筛选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5 菌丝体干重及胞内外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5.1 菌丝体干重测定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5.2 胞内胞外粗多糖提取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5.3 多糖含量测定——苯酚-硫酸法第23-24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菌丝长速测定试验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菌种间的拮抗试验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 不同桦褐孔菌菌株的发酵筛选第25-26页
    3 结论与讨论第26-28页
三、桦褐孔菌深层发酵培养基条件的研究第28-35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1 供试菌株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培养基配方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不同氮源对桦褐孔菌生长的影响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不同碳源对桦褐孔菌生长的影响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正交实验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 仪器、药品、材料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4 实验方法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 不同氮源对桦褐孔菌粗多糖产量的影响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 不同碳源对桦褐孔菌粗多糖产量的影响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3 正交实验第29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29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 不同氮源对桦褐孔菌产多糖的影响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 不同碳源对桦褐孔菌产多糖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 正交实验第32-34页
    3 结论与讨论第34-35页
四、桦褐孔菌深层发酵培养条件的研究第35-46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1 供试菌株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培养基配方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1.3 仪器、药品、材料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1.4 实验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 pH对桦褐孔菌粗多糖产量的影响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 转速对桦褐孔菌粗多糖产量的影响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3 温度对桦褐孔菌粗多糖产量的影响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4 种龄对桦褐孔菌粗多糖产量的影响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5 接种量对桦褐孔菌粗多糖产量的影响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6 发酵天数对桦褐孔菌粗多糖产量的影响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7 正交实验第36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36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1 不同初始pH对桦褐孔菌产多糖的影响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转速对桦褐孔菌产多糖的影响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 温度对桦褐孔菌产多糖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4 种龄对桦褐孔菌产多糖的影响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5 接种量对桦褐孔菌产多糖的影响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6 发酵天数对桦褐孔菌产多糖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7 正交实验第43-45页
    3 结论与讨论第45-46页
五、桦褐孔菌粗多糖的抗疲劳作用研究第46-57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实验材料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供试样品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受试动物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 仪器和试剂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1 主要仪器设备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2 主要试剂和药品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实验方法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实验动物分组与多糖剂量设定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负重游泳试验及游泳时间的测定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血清尿素氮(BUN)的测定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 血乳酸(BLA)的测定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 肝糖原的测定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6 实验数据处理第49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对小鼠血清尿素氮(BUN)的影响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对小鼠血乳酸(BLA)的影响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4 对小鼠肝糖原的影响第53-54页
    3 结论与讨论第54-57页
参考文献第57-63页
致谢第63-64页

论文共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小鼠止血带休克后肾组织ACE/ACE2的表达变化与肾损伤的关系
下一篇:鲁川市城镇医保信息管理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