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--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--大气评价论文

空气质量评价及可吸入颗粒物中重金属的特征分析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前言第12-13页
第1章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状况及分析第13-18页
    1.1 大气污染特征及其原因第13-14页
    1.2 大气质量的综合评价第14-15页
    1.3 大气颗粒物与人体健康第15-16页
    1.4 大气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元素第16-18页
第2章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动态变化规律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第18-28页
    2.1 前言第18页
    2.2 保定市气候条件及污染物监测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保定市地理气候条件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保定市空气监测网点布置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主要空气污染物年平均浓度监测结果第18-19页
    2.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介绍第19页
    2.4 保定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评价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确定被评价污染物各因子集合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评价标准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权重模糊矩阵A 的确定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污染物隶属关系的确定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模糊矩阵R 的确定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模糊综合评价矩阵B 的确定第23页
    2.5 年度空气质量评价结果第23-24页
    2.6 保定市综合大气状况评价结果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不同季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空气质量比较第25-26页
    2.7 模糊数学评价结果与其他方法的比较第26-27页
    2.8 结论第27-28页
第3章 氢化物发生- 原子荧光光谱数学法测定大气颗粒物PM_(2.5)中的砷形态第28-38页
    3.1 实验部分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仪器和试剂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样品的采集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样品的前处理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仪器的工作条件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砷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及标准曲线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样品的测定第30页
    3.2 数学方法的建立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As (Ⅲ) 和As(Ⅴ) 测定的加和性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数学方法的建立第30-31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31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仪器条件的选择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检测条件优化研究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方法回收率的测定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线性范围、检出限及精密度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样品的测定及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3.4 结论第37-38页
第4章 微波消解-ICP-MS 法测定大气颗粒物PM_(10) 中九种重金属元素第38-48页
    4.1 实验部分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仪器和试剂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样品的采集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样品的前处理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样品测定第39-40页
    4.2 分析讨论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消解条件的选择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干扰的校正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方法的标准曲线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方法的检出限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方法的准确性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方法的回收率及精确度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方法的重复性实验第45页
    4.3 结果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4.4 结论第46-48页
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48-50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48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48-50页
参考文献第50-55页
致谢第55-56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6页

论文共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清河水系与津保内河航运研究
下一篇:新形势下山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战略研究